一面是新興市場持續繁榮,一面是發達市場持續疲軟,在全球電視機市場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格局中,日本廠商的日子最難過。
不愿舍棄電視機業務的日本企業,注定要繼續面對困擾它們一年又一年的噩夢。
11月2日,索尼發布2011財年第二季度(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業績,銷售收入同比下降9.1%,為1.575萬億日元。索尼稱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日元升值的不利影響,以及主要由于液晶電視銷售下降造成的消費產品與服務業務銷售收入減少。
銷售收入減少為索尼帶來了虧損。當季內,該公司營業利潤由上財年同期盈利687億日元變成虧損16億日元,凈利潤為虧損270億日元。為此,索尼不但下調了2011財年全年銷售收入和運營利潤的預期,凈利潤也從此前預期盈利600億日元下調至虧損900億日元,這意味著它將連續第四年遭遇凈虧損。
電視機業務依舊是導致索尼難以盈利的主要因素,該業務在本財年內可能產生1750億日元的虧損。
拯救電視機業務是眼下索尼要解決的首要難題。不過,它在自我拯救的戰場上并不孤單在韓國競爭對手大行其道,三星和LG已經占據市場份額前兩位的時候,其他日本彩電企業也陷入相似的境遇。
共同的痛
過去7年中,索尼電視機業務的虧損總額已經超過50億美元。按照索尼的預測,2011財年將成為這一業務的第八個連續虧損年度。
2009年,“索尼四大金剛”之一石田佳久被任命為主管電視業務的高級副總裁,公司希望他能復制先前在美國扭轉VAIO電腦業務乾坤的成功經驗。
2010財年即將到來之際,索尼將電視機銷售目標定為2500萬臺,較前一年提升了將近70%。石田佳久說,他在2010財年的目標是為索尼電視機業務扭虧為盈打下基礎,哪怕要以一部分市場份額被三星和LG搶去為代價。但在2010財年剛走過一半之時,索尼就表示,受北美市場電視機業務下滑影響,很難完成本財年的既定目標。
在發布2011財年第二季度業績時,索尼將本財年的電視機銷售目標下調至2000萬臺,為此,該公司要承擔500億日元的額外費用(包括在1750億日元的虧損之內)主要來源于生產設備的資產損失和減少產品型號所產生的成本。
今年7月,索尼已經下調過一次本財年的電視機銷售量,從年初預估的2700萬臺降至2200萬臺。
不單是索尼,電視機業務也讓其他日本電子巨頭撓頭。
10月31日,松下發布的2011財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它當期虧損1362億日元。該公司同時對本財年全年的業績預期作出修正,稱可能虧損4200億日元。這是自2002財年IT泡沫破滅以來松下第二次出現年度虧損。此前,松下曾預計2011財年將盈利300億日元。
松下大舉調低收益預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電視機和半導體業務重組等事物增加了4040億日元的營業外費用,其中半數以上用于電視機業務。
松下是全球第一大等離子電視廠商,隨著技術壁壘被打破,松下等離子產品的利潤大打折扣,尤其是在液晶電視的沖擊下,等離子電視在市場上節節敗退。為此,過去4年中,松下也在加速布局液晶電視市場,不過還難以與三星、LG等對手抗衡。
松下總裁大坪文雄表示,電視機業務的情況不斷惡化,迫使松下削減該部門產能,減記此前的投資。該公司已經將年度電視銷售量從此前預期的2500萬臺下調到1900萬臺。
考慮到盈利問題,日立和夏普也對電視機業務進行調整。
包括電視機在內的家電產品的收入不到日立整體收入的10%,但這家公司并不打算放棄日立品牌的電視機業務。今年6月,日立宣布,由于產品價格不斷下跌,其電視機業務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現階段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已經難以保證收益,所以希望通過出售電視機相關的高端技術來獲得更多利潤。
歐美經濟不景氣和日元強勢升值等因素使得夏普預計液晶電視價格將繼續下滑,加之泰國水災,該公司在近期決定下調2011財年液晶電視出貨量,從1500萬臺下調到1350萬臺。
各自求解
日本家電巨頭迫切需要盡快改善其財務狀況,維持市場和投資者的信心。11月初,世界三大信用標準評級組織之一的標準普爾表示,正在評估是否要下調索尼的信用評級,理由是“索尼核心的平板電視業務,盈利惡化趨勢沒有停止的跡象,因此該公司盈利持續疲軟的可能性已經加大。此外,由于收購索尼愛立信,其財務負擔也有可能增加。”10月27日,索尼宣布用10.5億歐元(約合1128.5億日元)現金全數收購愛立信持有的另外50%的索尼愛立信股權。
與此同時,標準普爾將松下的長期信用等級從“A+”下調至“A”。
經濟持續不景氣,特別是歐美市場需求不旺導致電視機售價下滑,是電視機市場低迷的首要原因,但相比韓國的三星和LG,日本業者還承受著日元升值和地震余創的沖擊。
不過,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成本和價格上不占優勢可能是日系家電企業在全球電視機市場流失份額的主要原因。因此,對日系家電企業來說,從方方面面降低成本成為其共同的選擇。
近兩年,索尼的舉措之一是相繼賣掉了在西班牙、斯洛伐克和墨西哥的電視機生產廠,僅保留了設在日本、巴西、中國和馬來西亞的四家工廠,大約一半的電視機產品選擇外包模式生產。
“他們過去的策略并不奏效,因此現在不得不重新規劃,從頭開始。”面對索尼一直無法扭虧的電視機業務,東京富國資產管理執行長櫻井佑記如是說。摩根大通分析師高泉義治則認為:“索尼的根本問題不在于外部因素,而是需要創造能夠區別于其他競爭對手的差異化產品和商業模式。”
或許索尼也察覺到了這一點。在發布最新財報的同時,索尼還發布了提高電視機業務盈利能力的新計劃,包括降低液晶面板成本,將電視機業務的組織架構一分為三的內容外,還提到了產品差異化和提升電視產品附加價值,包括加速下一代電視產品研發、提供整合的用戶體驗連接各種電子設備和網絡服務等。
去年,索尼曾牽手谷歌推出基于Android系統的互聯網電視。
其實,高泉義治指出的問題不只是索尼需要解決的,其他公司也在進行嘗試。
今年夏天,夏普發布了全新的AQUOS液晶電視,它支持與夏普智能手機互動,以及語音控制和識別功能。該公司表示,新產品的價值在于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
松下的最新決定是大幅調整與電視機相關的面板產能。目前,松下擁有四座等離子面板廠(三座位于本國兵庫縣尼崎市,一座位于中國上海)和兩座液晶面板廠(分別位于本國千葉縣茂原市和兵庫縣姬路市)。其中,尼崎三廠于2009年12月完工量產,是全球最大的等離子面板生產線。
據國外媒體報道,松下在10月31日傍晚舉行的財報說明會上表示,尼崎一廠和尼崎三廠將一并停產。據悉,經過此番調整,今后,松下在本土的等離子面板生產將集中于尼崎二廠,松下等離子面板的年產能將由原計劃的1380萬片(以42寸換算)縮減為720萬片。在液晶面板方面,松下計劃茂原工廠停產,僅保留姬路工廠。
中國廠商的機會
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洪仕斌認為,對于家電業務面臨困境的廠商,一條路是逐步放棄這塊業務,另一條路是加快產業基地轉移步伐,加大產品代工比例,從產品研發和品牌溢價方面獲取利潤。現階段,后一條路似乎更容易走下去。
今年7月,東芝決定將位于墨西哥的液晶電視生產工廠出售給臺灣地區的仁寶。此后,東芝在北美銷售的液晶電視將全部委托仁寶生產。同一時期,日立開始考慮退出電視機制造領域,把生產業務全部外包給代工廠商。
市場研究機構IHSiSuppli預計,從2010年至2015年,全球液晶電視外包生產業務規模將增長近一倍。隨著索尼、日立、東芝與夏普等日系廠商加強電視機生產的外包力度,鴻海、仁寶、緯創、冠捷等臺系代工廠成為主要受益者。
友達光電顯示器事業本部總經理彭雙浪也表示,日系廠商外包比重近兩年來一直在增加。臺灣地區有技術,無品牌,是最好的外包對象。他預計從今年下半年到明年,臺灣代工企業接獲的來自日本知名品牌的代工訂單將有很大增幅。
日本企業調整電視機業務,也給臺系面板廠商制造了機會。近日有傳聞稱,索尼正在考慮退出與三星合資組建的液晶面板公司。有分析指出,與三星共享相同品質的面板,使得索尼電視機與三星同類產品相比缺乏價格優勢,而退出合資公司后,它可以向臺系廠商采購價格更低的面板。
日本同行收縮戰線,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更上一層樓的可能。
中國被認為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平板電視市場,依靠本土市場優勢,以及兩岸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合作,中國電視機廠商表現可圈可點。市場研究機構WitsView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海信和TCL躍居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第七、八位,創維與飛利浦并列第九位。
不過,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指出,由于品牌議價能力差,產品技術含量不夠高,中國企業一直迫不得已地在走低價路線,從發展角度來說,也許有一天中國企業中也能夠誕生出像索尼、西門子這樣的國際品牌,但是現在還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