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關注OLED發展狀況,但OLED發展已經長達10年以上,最早在2004年開始使用PMOLED之后,AMOLED陸續推出,但成本與價格仍偏高,市場難以接受,導致發展受阻。但目前投資OLED生產線逐漸增加,韓國廠商著重新技術的開發,大陸廠商投資新廠建立,臺灣與日本則處于觀望但不落后的角色。奧維咨詢(AVC)認為量產技術仍是重要的關鍵,若問題可以克服,將帶動OLED面板成本降低,帶動OLED出貨量增加,2013年或將有機會成為OLED元年。
OLED發展歷程
OLED為下世代顯示器是大家一致的結論,但OLED的應用產品在市場上銷售從2000年緩步開始,于是廠商紛紛投入,直到2004年,PMOLED開始大規模量產,產品主要滲透在MP3產品與手機次面板使用,并且手機產品也開始使用,整體市場一片看好,期待著OLED與LCD發展具有一樣的軌跡。
LCD發展也是從小尺寸屏幕開始,從2代線到3代線,逐步發展到4代線后出現瓶頸,此時已經是2000年左右,但是制程技術有明顯的突破,廠商在不到2年時間量產5代線,此時產線幾乎開始每兩年就一個世代地跳躍,產品從Monitor開始擴大,延伸至NB,初期產品因為壽命問題只能使用在IT相關產品上,在擴增至7代線之后,產品逐步滲透至TV,逐步走入家電市場,面板從小尺寸量產,到大尺寸量產只用了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而產品全面擴展,也僅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各產品的銷售幾乎都達到2億臺,所以OLED期待這樣的軌跡。
OLED在2004年開始應用在小尺寸產品,市場非常樂觀,認為OLED時代即將來臨,此時也有一些代表性的產品陸續推出,直到在2006年友達正式量產AMOLED,成功將其導入手機產品之中,但隔了半年之后,友達不堪AMOLED的虧損壓力,宣布停產,市場開始浮浮沉沉。在2007年,當時奇美AMOLED子公司奇晶,成功導入更大尺寸的產品應用——數字相框,SMD也導入手機上使用,似乎又起死回生,但并沒有快速發展。
到2007年底,Sony正式銷售OLED TV,再次宣告OLED時代的來臨,但2008年遇到金融風暴,廠商對AMOLED的開發減緩,但技術上持續研究突破。2009年,SMD再次將AMOLED放入手機產品,市場仍不具有吸引力。
在2010年底,SMD將AMOLED導入智能手機上,并且在Samsung與HTC上相繼使用,再次引起市場關注,2011年,Samsung持續在智能手機上使用AMOLED的面板。OLED時代似乎逐漸到來,廠商再次投入生產。
廠商持續投入OLED 對未來仍一片看好
目前,除SMD外,其他廠商幾乎沒有量產AMOLED,現在最大量產產線為G5.5代線,于2011年第二季開始量產,至于友達、LGD在2011年初宣告AMOLED在2011年年中量產,目前都延遲至2012年才會正式量產。
由于對AMOLED的前景看好,廠商投資持續增加,從全球投入狀況就可得知一二。韓國作為領先廠商,投資最大,在SMD方面,除了既有代線產能持續擴充之外,其次就是對8.5代線的投資。當然LGD也不落SMD之后,同時投資8.5代線。
其次就是中國廠商的投資,面板廠京東方、天馬微電子都有相關的投資計劃,京東方設立了5.5代線,天馬微電子則是在廈門投資5.5代的LTPS線,但有可能轉換成AMOLED產線。還有就是彩虹、維信諾、虹視等都有在進行規劃,可以預見,中國大陸將成為OLED投資最火熱的地方。
至于臺灣廠商就顯得比較緩慢,臺灣廠商目前只有友達、奇美具有實力投資,至于PMOLED廠商錸寶,需要通過外援,才有機會生產。友達規劃在既有產線進行整改,如龜山的3.5代線、新加坡的4.5代線等。由于奇美目前具有3.5代OLED線,會逐步進行產能擴增,對于新產線的投入或已進行規劃,但并沒有明確計劃。
日本廠商在五六年前就已經宣布放棄AMOLED的顯示器開發,但不會放棄對OLED照明的研究,由于廠商都宣布放棄,所以日本廠商在AMOLED的投入較少。
整體而言,韓國廠商投資在新技術的開發,大陸廠商投資新廠建立,臺灣與日本則處于觀望但不落后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