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國美兩大渠道的統計數據顯示,五一期間,以三星、索尼、夏普為代表的外資品牌憑借對LED產業鏈的控制以及有針對性的集中降價,在兩大連鎖渠道的市場份額恢復到57%,而此前占據六成以上份額的本土品牌占比則跌到43%。“五一期間,有的外資品牌把4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LED電視降價到了8000元以下,這個價格比之前一些非LED產品還便宜。”一彩電企業高層透露,近一兩年內,海信、康佳、創維等本土品牌相繼推出了LED電視,但所用光源都是外購或未大規模量產的本品牌產品。同時,雖然目前國內LED產業增長迅速,但大多仍屬于零組件供應與代工生產模式,LED上游關鍵技術仍欠缺。因此本土品牌的利潤空間并不大,而外資LED電視持續降價后,本土彩電企業不得不跟隨降價,贏利能力受到挑戰。
統計數據顯示,在應用LED相關專利的國家中,日本占全球相關專利的27.9%,中國僅占9.34%。中國企業的專利基本上集中在LED封裝以及LED應用等中下游產業鏈,芯片制造專利大部分被國外企業所掌握。
業內專家羅清啟認為,當前國內LED產業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芯片、材料等關鍵部件仍然受制于人,在以LED電視為競爭主體的后液晶時代,中國彩電企業有可能再次陷入外資企業的“產業圈套”。也就是說,在LED電視大行其道的時候,外資品牌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而受制于核心技術等關鍵要素,中國企業將難以在新一輪的產業競爭中占得先機。
臺灣友達光電公司首席執行官兼總經理陳來助告訴記者,伴隨生產線的不斷升級,未來液晶面板的產業競爭將面臨原材料、制程工藝、物流運輸等諸多瓶頸,通過提升規模降低面板成本的路會走到盡頭,而新材料、新工藝、新應用、新體驗上的布局,是面板企業現在要加緊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