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阿凡達》在今年的奧斯卡沒收獲最具價值的獎項,但破紀錄的逾25億美元全球票房,絲毫掩蓋不了3D電影在全球的火爆勢頭。事實上,如今的3D娛樂不僅在電影上形成全面聲勢,在IPS硬屏等面板核心技術的驅使下,在平板電視領域的應用也緊鑼密鼓展開。據悉,最快在2010年五一前后,便可在國內各大家電賣場見到各大品牌的3D電視。而圍繞3D應用的世界杯、英超直播,國內3D電視劇的開播,也已成為大眾消費市場最津津樂道的話題。
人眼之所以能看到立體景物,最重要的是左右眼間因存在距離而產生的“視覺位移”,簡而言之,左眼與右眼單獨收看同一畫面時存在位置上的差異,而雙眼的聚焦、大腦自身的處理機制,則在兩副畫面疊加的基礎上,營造出立體畫面所需的縱深感。因此所有3D技術研發所遵循的原則,便是讓左右眼分別看到大腦視覺疊加所需要的兩幅畫面。縱觀如今的娛樂應用市場, 3D應用主要分為“色分法”、“時分法”及“光分法”三大類。
“色分法”主要是將同一時間左、右眼收看的畫面,以顏色作區分,而觀看3D影片所需的眼鏡,則承擔了“為左、右眼分別過濾多余視覺信息”的功能。因此這類3D技術的眼鏡鏡片多半為“一紅一藍兩種三原色”,以便在畫面疊加后盡可能的與原來的色彩場景一致。
至今仍有許多電影院常用的“紅藍”3D眼鏡片
與“靠色彩分解成兩幅畫面”的“色分法”不同,“光分法”則是依照畫面收看所需要的光線傳播在振動方向上的差異,分解成為“在振動上方向互為垂直”、由偏振光組成的兩張畫面。由于畫面疊加后視覺感官更真實,“光分法”堪稱如今3D電影領域最主流的應用。
“光分法”3D技術實現的前提:是需要兩臺裝有偏光鏡頭的攝影機
但這一技術應用也存在明顯缺陷,“光分法”3D娛樂效果的實現,從一開始便要倚賴兩臺分別配備不同偏光鏡的攝像機,而且觀看者在觀看角度上稍不適中,便會出現“重影”狀況。因此擁有更長時間、靈活自由使用需求的3D電視,并未將這一技術作為未來消費趨勢的行業標準。而一種名為“時分法”(又稱快門式)的新技術,在面板技術IPS硬屏徹底解決“畫面重影”后,越來越有望成為今后的個人3D電視消費領域的首選。
眾所周知,在過去的幾年里,“IPS硬屏”已成為消費市場最具號召力的技術符號,而之所以能在3D電視技術的普及上再次扮演重要角色,則要從IPS硬屏與“時分法”的技術關聯說起。與前面提及的技術不同,“時分法”并不是將一幅畫面人為的分隔成兩大部分,而是在保留畫面完整性的前提下,依托超快的畫面刷新率,在此基礎上利用“人眼視覺暫留”機制,使兩副完整的畫面在不同時間內形成視覺上的暫留、疊加。這一技術的實現原理與人眼自身的生理機制十分相似,因此無論在畫面的亮度、清晰度及色彩呈現上,與相同片源的2D畫面效果最接近。
而或許有許多人又會產生這樣的疑問,3D畫面的成像原理是“左右眼在同一時間分別收看到各自不同的畫面”,即使能通過超快的刷新率保證不同畫面的同時播放,那又“如何能確保一只眼睛在收看相應畫面時,另外一只眼睛處于盲視狀態”呢?而這正倚賴于IPS硬屏在3D技術上的又一項全新應用——全新的BB 240Hz技術。其原理簡單的概況便是:在保證一只眼睛收看到畫面的同時,另外一只眼睛的鏡片光線被阻擋、使畫面處于“全黑”的狀態,以此交替開關左眼或右眼鏡片的光線。而由于在高達240Hz刷新率的應用環境下,轉瞬即逝的黑色畫面并不會被視覺所察覺,所以對左右眼畫面的疊加、立體視覺效果的形成并不會帶來太大影響。
對畫面完整無損的保留,是快門式技術呈現最強立體感受的關鍵
解密3D根本:液晶分子響應仍是關鍵
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IPS硬屏最為領先的3D創新技術,其應用基礎依然是超高的屏幕刷新率以及與之相關的液晶分子響應速度。無論是超短時間內的左右眼畫面疊加、還是將“全黑畫面”對視覺效果的影響降到最低,都需要高速運轉的屏幕刷新率來實現。而作為液晶電視技術領域的核心領導廠商——IPS硬屏,在響應速度、刷新率優化上一直處于業界的最領先位置,在方興未艾的3D技術領域潛在優勢明顯。除此之外,IPS硬屏最基礎的物理特性——液晶分子的水平排列,在3D技術的升級中又一次釋放出其無可比擬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