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某個電視品牌柜臺前,咨詢是不是具有XX英寸的液晶電視。促銷員可能會給您一個讓您吃驚的答案:哪個尺寸已經被淘汰,我們現在不做這個尺寸了。
液晶面板的生產有一步重要的工序,叫做切割。不同生產線的液晶母板的大小是不一樣的,能夠切割不同尺寸的產品數量也是不一樣的。同時在不同的切割方法下也會出現邊角料的浪費。所以,也就有了最佳切割尺寸。由此來看,一條面板生產線就進怎樣安排自己的面板切割尺寸至于“效率”和性價比有關系,而與質量、性能,或者是不是淘汰沒有關系。
彩電企業往往和多家面板企業擁有合作和采購關系,但是通常不是和所有面板企業都有這種合作關系。這就導致了一些彩電企業可能缺少某一尺寸的產品。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產業鏈間的合作關系造成的,與這個缺少的尺寸線是不是被淘汰沒有任何關系。
液晶面板的切割過程中還會導致不同大小的面板價格成本非常相似。例如37、40、42英寸之間、46和47英寸、52和55英寸之間。這些產品的價格相差不大的特性很容易造成消費者“一時圖大”購買了尺寸較大的產品:往往尺寸較大的產品商家利潤也高,商家也會重點推薦。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可能忽略了自己家里的空間和觀看距離。如果選擇的電視與觀看距離不符,尤其是電視畫面較大,往往會造成觀看時頭暈、眼花、眼睛干澀的問題,嚴重的可能導致近視等眼部疾病。
其實,液晶電視的尺寸線選擇主要應該更具消費者居室的大小和觀看距離來決定。液晶面板史上的確有一些尺寸產品從市場消失,但是這種消失的原因也不是什么“落后淘汰”之類的,而只是正常的經濟切割比例的調整。消費者不需要擔心現在購買的任何尺寸的產品會是“技術過時,將被淘汰”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