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王先生于2006年10月25日購買某品牌42寸等離子電視機一臺,2008年11月下旬發現屏幕中間出現寬約一寸的垂直黑道。王先生2008年12月2日將電視送到售后維修中心修理。經檢查,售后維修中心告知王先生需要換屏,換屏費11000元左右。王先生覺得這簡直是“天價”,因為目前市場上同類型電視價格僅8000元左右。
這家電不是古董,咋現在維修一下比買臺新的還要貴得多得多了,若是這樣,還不如將電視仍了算了,重新再買一臺,可原來的彩電還有利用價值,就這么扔了同樣讓人有點舍不得了。
在網上有一則很經典的笑話故事:有天,一個老板店里來個了朋友,朋友看見其出售的電器很便宜,便發出感慨:東西這么便宜,你能賺錢嗎?老板答道:確實賺不了多少。朋友很是驚訝:那你這個店如何維系?老板小聲說道:靠維修來賺。
故事就是故事,人們在一笑之余也不會太在意,而如今現實生活中確真有了這樣的事,“買得起修不起”是人們對一些新潮家電的真切感受。一旦壞了,不修的話覺得可惜;可去修理,幾趟下來的開銷沒準可以買臺新的了,真讓人犯愁。問題究竟出在哪?現在的電器價格確實比過去便宜多了,一路下滑,商家的利潤空間在縮小,于是迫切渴望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而維修這快的水分就大得很。要是有關方面對此等新潮產品無明確規定,那廠家就可大搖大擺的自定規則,其出于自身利益考慮,當然會將將保修期限大大縮短,維修、配件價格定得離譜。商家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定下這樣的荒唐規定也就不足為奇了。只苦了消費者,就只有任人宰割了。
此等新潮產品現在是越來越多,而其中不少都未列入三包范圍或規定較為模糊,全靠商家自行叫價,這對消費者無疑是很不公平的。而面對消費者的酸楚,指望廠家自省,主動增加售后服務負擔實在不現實。對此,有關方面應積極行動,相關規章制度理應“與時俱進”,不給商家打擦邊球的機會,這樣才會避免出現買得起卻修不起此等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