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激戰后留內傷
“國產彩電份額最近已開始悄然回升,剛出來的8月數據,國產彩電在北京國美市場份額已反彈到40%,是最近一年最高點。”國美電器北京分公司總經理閆小兵昨日透露:國美新一輪彩電價格戰準備也已完成。“國美肯定將領跑彩電市場。”
而截至今年上半年,外資與國產彩電在北京市場份額比例尚為7:3。來自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08年上半年重點城市液晶電視銷量整體排行上,三星、索尼、夏普名列前三甲,三巨頭總份額達36.03%,同比增長14.38個百分點。
在閆小兵看來,國產彩電份額近期上升,是因為國產巨頭正逐步掌控節假日之外的平時市場。相比之下,外資巨頭仍較重視節假日市場,大規模降價往往選擇此時推出,在市場上也仍有一定優勢。閆小兵認為,國產巨頭相較外資巨頭仍具有制造優勢和成本空間,具有對抗外資價格戰的實力。
“實際上,今年已有不少外資品牌在激烈的價格戰中難以為繼。”潘志峰昨日表示:“三洋已基本退出一線市場,曾在中國等離子市場占據半壁江山的松下,如今大幅倒退到彩電第二陣營后半段,2005-2006年經常在北京市場居月度冠軍的LG,如今也被徹底擠出第一陣營。”
據業內人士透露,即便位列三甲的三星、索尼,也是在虧損中苦苦支撐銷量。如索尼,為鞏固第一陣營地位,付出的代價是今年僅在家電連鎖虧損已逾億元。
在外資品牌中,尚能保持盈利的似乎僅有夏普一家。而夏普在中國市場的成功,實際是對其丟失歐洲市場的一種“補償”。來自市場調查機構Display Search最新調查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三星、飛利浦、索尼、LG四大巨頭占據了歐洲液晶市場前四,總份額達69.8%。歐洲市場無所作為,使夏普得以有更多精力與政策向中國市場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