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信宣布推出全球第一臺32英寸等離子電視,其他國產彩電企業相繼表示準備“回歸”等離子電視產業。
這幾乎是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在一個月前,國內主流彩電企業還表示等離子不可能替代液晶成為平板電視主流產品。
應該說,變化緣起于LG宣布即將量產32英寸等離子電視,由此打破了“等離子不能做小”的神話。
幾年來,等離子斗不過液晶,很大程度上因為等離子產品線不如液晶寬。而今,32英寸小屏幕等離子電視正式問世了,等離子市場份額無疑將獲得大幅提升,天平嚴重向液晶傾斜的局面將有所改觀。
但是,“液晶為主,等離子為輔”的平板電視產業格局不會因為32英寸等離子的“救駕”而徹底改變。實際上,就在LG計劃量產32英寸等離子電視的同時,三星正在將其等離子電視生產線全面停產。應該說,這不是一種巧合。
從等離子轉型液晶,再從液晶“回歸”等離子,是不是國產彩電企業的理性回歸?在研究人士看來,國產彩電企業“回歸”等離子,并非其主動的戰略選擇,很大程度上是迫不得已。連續3年液晶電視板塊的虧損,已經讓國產彩電企業不勝其累。液晶電視,在國際巨頭是產業大餐,在國產彩電企業卻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等離子斗不過液晶,已經成為一個全球不爭的事實。有數據表明,2006年全球等離子電視銷量不足液晶的五分之一。中國市場更為典型:2007年第一季度,等離子銷量不足液晶十分之一。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為,只有液晶才能代表平板電視的未來。這,正是國際彩電巨頭紛紛把重點放在液晶上的原因。
一個問題是:轉戰等離子產業是否能幫助國產彩電企業東山再起?答案不容樂觀。
在研究人士看來,除了等離子“平板電視副產品”地位難以改變之外,國產彩電企業產業及經營觀念落后,難以適應平板時代競爭需要,才是問題的根結所在。平板電視屬于典型的產業鏈競爭加品牌競爭的雙要素競爭產品。在產業鏈上,國產彩電企業至今沒有話語權;在品牌上,國產彩電始終沒有完成從“中國名牌”向“國際名牌”的蛻變。站在企業競爭力結構角度看,國產彩電競爭力存在很大缺陷,其中之一就是對價格戰依賴性太強。
可以斷言的是:如果國產彩電企業繼續用“液晶思維”做等離子,最后的結果肯定不妙。這并非杞人憂天,剛剛進入等離子面板領域的某國產彩電企業,已放言要把等離子價格大幅度往下拉,難免讓人擔心液晶一幕將在等離子身上重演。
實際上,還有更可怕的:國內彩電企業一窩蜂涌向等離子,無意之間給國際巨頭騰出了市場空間,如果最后形成“外資主導液晶,國產分食等離子”局面,則國產電視產業將被徹底邊緣化。
面對全球“液晶為主,等離子為輔”產業格局的日益強化,國產彩電企業最需要的是冷靜與理性,而不是盲目與沖動。如果國產彩電企業連液晶這碗飯都吃不好,等離子這碗飯只會更加難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