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屏技術一樣可以出好效果
在鬧得沸沸揚揚的“臺灣屏”事件中,媒體評論幾乎都贊同一個同樣的觀點:低價=低劣。由此而論,夏普ASV面板奇貨可居,所以產品質量最好;三星和索尼S-LCD面板、LG-飛利浦LPL液晶面板價高一籌,所以質量上乘;臺灣屏價格低廉,所以最差。
關注世界液晶面板發展的人士都清楚,臺灣屏不僅與日韓屏同宗同源,并沒有技術門第高低之分,而且更在于臺灣屏建設規模大,生產成本遠低于日韓廠家。中國臺灣液晶面板企業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在總體出貨量方面超過日韓,并且在銷量上也逐漸縮小差距。2006年第三季度,臺灣企業在全球10英寸以上大型LCD市場上,以3810萬張總銷售量在市場占有率方面達到49.2%,比韓國的41.4%多出7.8%,坐上了全球第一的寶座。
臺灣屏幕一樣有好的效果 |
價格是商戰的一把制勝利劍。在殘酷的市場競爭背景下,不僅同類、同質的產品有高低,而且會出現驚人的差幅。這不僅取決于品牌知名度、廠家的產品市場定位,而且更為重要的在于產品成本,以及廠家的運籌方略。目前日韓屏的優勢主要在大尺寸面板切割上,而臺灣屏則有著質量保證和成本優勢。與日韓面板生產廠家相比較,臺灣廠商無論在技術方面還是生產規模上都毫不遜色。也可以說,在液晶面板生產技術已經成熟的今天,日本、韓國和臺灣生產的四大類型液晶面板只有大同小異的特色區別,而無根本的優劣之分。只是臺灣廠家缺乏夏普那樣光輝的液晶之父桂冠、索尼三星那樣的霸氣、LG和飛利浦那樣的人氣罷了。
不可否認,如果由日韓廠家引發的屏幕質量論爭真的是為了維護消費者的利益、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那么不僅無可厚非,還應大加褒獎。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場論爭的焦點卻轉移到了此優彼劣話題上,并且隨著論爭勢態的深入,越來越突出了日韓屏的技術優異性,而臺灣屏競被貶為劣質低價的代名詞。
其實,大家忘了一點就是液晶電視顯示效果的優劣還有賴于電視后期電路的開發。半導體工藝水平的高低也直接決定了顯示效果的質量。東芝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們的一款新品是被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認為目前接到認證的響應速度最快的液晶產品。但是,東芝也有一些型號的液晶電視用的是臺灣屏,但是效果確實在同類產品里面做的是相當出色。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臺灣屏一樣可以有好的效果,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