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索尼、東芝兩家公司明確表示將放棄等離子電視領域的研發,全力轉向液晶電視市場,而現有等離子將全部清倉,大幅降價處理。這樣,索尼、東芝為時一年多的戰略轉型終于有了實質性結果。
業內專家指出,不佳的市場銷售業績和核心技術的缺失是索尼、東芝兩家企業退出等離子市場競爭的主要原因。而等離子存貨大幅降價處理則是主要出于為液晶造勢,同時讓等離子陣營被迫跟隨下調價格的目的。但了解到,雖然索尼、東芝等離子電視大幅降價,但并沒有對三星、松下、日立等等離子實力廠商產生實質性影響。
銷售下滑索尼東芝選擇退出
近日,東芝公司高調宣布將停止等離子電視的研發,著手液晶電視的生產,同時對庫存等離子電視進行降價清倉處理。而索尼主管電子業務的全球副總裁井原勝美最近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也透露,索尼將全面停產等離子電視,集中力量發展液晶電視。
據記者了解,早在去年年初,索尼、東芝就宣布其市場戰略將由液晶、等離子同步發展轉向主攻液晶。而這次明確表態放棄等離子生產,并清倉處理存貨,正是質變的體現。
業內人士指出,在平板電視領域,索尼、東芝的起步較晚。特別是索尼,從CRT時代的技術領頭羊變成平板電視時代的技術附庸者,角色換位讓索尼很不適應,而這一情況在等離子領域更為明顯。因此,索尼、東芝選擇退出等離子市場第一因素是他們在等離子領域不掌握話語權,退出是不得已的舉措。
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公司市場總監彭煜告訴記者,除核心技術缺失外,近段時間索尼、東芝等離子銷量的下滑,也是導致其下決心退出等離子市場的主要原因。
以中國市場為例,來自中怡康調查數據顯示,2005年6月東芝和索尼等離子零售量市場份額分別為4.62%和2%,而到2006年6月,這兩家等離子零售量市場份額分別變成1.95%和0.1%。這一方面與其戰略重點轉移有關系,另一方面也說明索尼、東芝等離子電視在消費者心目中并沒有突出的競爭優勢。
顯然,嚴重下滑的市場份額也是索尼、東芝尷尬退出等離子市場的原因之一。
收縮戰線主攻液晶
索尼、東芝高調宣布退出等離子市場,那么對于剩余的等離子存貨,索尼、東芝該如何處置呢?有消息表明,此次索尼、東芝存貨等離子電視,42英寸降價幅度達到5000元,售價首次跌破萬元。這樣的價格對消費者來說是極大的誘惑,而對其他等離子廠商來說,則可能是新一輪價格戰的導火索。
不過,近日對各大賣場的走訪發現,其他同尺寸的洋品牌等離子電視的價格并沒有出現大的波動。價格波動基本都在千元之內,而這一下降速度符合產品價格每年降幅在30%以內的行業通則。
彭煜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等離子方面,索尼和東芝都不擁有核心技術,毫無優勢可言。而在液晶方面,東芝和索尼則稍有涉足,東芝和松下合資建立液晶屏工廠,而索尼也聯合三星建有七代線工廠。
這種背景下,企業往往選擇收縮資源,集中力量發展優勢項目。
因此,此次等離子大幅降價主要是為發展液晶作資金層面的準備。
長虹數字平面顯示公司總經理陳寧告訴記者,索尼、東芝的等離子電視毫無競爭優勢可言。此次等離子存貨的大幅降價只是索尼、東芝為推其液晶電視而做出吸引消費者眼球的舉措。而巧合的是,記者了解到,在索尼等離子電視大幅降價甩賣后不久,索尼就趁勢推出了V、T等四大系列的液晶電視。
等離子陣營不為所動
那么此次索尼、東芝等離子大幅降價以及高調宣布退出等離子市場,對目前發展并不順利的等離子產業以及其他等離子廠商來說,會不會產生很大影響呢?
日立數字映像(中國)有限公司營業本部副本部長衛旭東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東芝、索尼退出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而存貨選擇降價拋售是企業處理存貨的方式,對整個等離子產業并不會產生什么影響。松下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了同樣的看法。
陳寧同時告訴記者,在等離子領域,索尼、東芝并不是掌握核心技術的主流企業,其退出只是企業各自的商業運作行為。此外索尼、東芝在等離子電視方面的市場份額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他們的退出對等離子陣營影響不大。同時他表示,不做屏的企業,選擇的自由度更大,隨時都可以做出做與不做等離子的更改。
賽諾市場研究公司高級研究經理盛哲也認為,兩年前,索尼、東芝等離子電視的市場份額在10%左右,如果那時退出,會對等離子陣營產生較大影響,但是這兩年,他們市場份額下滑嚴重,此時選擇退出等離子陣營對整個產業來說,意義不大。
彭煜則指出,相對其他做等離子的企業來說,索尼、東芝是比較看重短時間內的投入產出,因此退出是必然之中的事情。但是今年以來兩家的市場份額總和不過2%,因此對等離子產業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