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制作所江幡誠常務董事,是該公司數字映像方面業務的總負責人。在東京大手町的辦公室里,江幡常務董事把一張描繪1953年以后的日本電視發展的圖表攤開,指著1957年他們開發出的第一臺14英寸黑白電視機說:“日立的電視生產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到現在已經快50年了。”
在50年里,電視一直是日立強項,以至讓很多中國人認為日立只是家電視廠家(實際上日立在能源、交通、機械等產業都有巨大投資)。1960年日立開始生產21英寸彩色電視,每臺售價52萬日元,是國家公務員的最初月收入(1.18萬日元)的44倍。也正是因為有電視,日立才走向輝煌。相比之下,如今日立的42英寸等離子電視在日本售價30萬日元,比國家公務員的最初月收入沒有高出多少。日立認為,在等離子電視方面做出優異的市場來,是有絕對的可能的。
2004年、2005年,日立在等離子電視方面把日本銷售第一的交椅拱手讓給了松下電器,在日本、也在全世界奪回日立往日的擂主地位,是江幡常務董事的一大目標。
發誓奪回市場
眾多的中國消費者在20年前買到的第一臺電視就是“日立”牌的。很多剛到日本的中國人看到日本市場上索尼、東芝、三洋等等品牌時,感受到了日本電視廠家的強手如林,心里對日立有著某種期待,要看看今天日立在生產什么新的電視,尋找心中日立留下的形象。
2000年,日立做出了一個重大決斷:停止在中國生產顯像管電視。從那以后日立品牌的顯像管電視開始漸漸地遠離了中國市場。江幡誠常務董事對《經濟》說:“我們從2000年開始,對經營資本做了調整,平板電視成為了日立的一個主攻項目。”
2001年4月,日立開發出了32英寸等離子電視,接著9月開發出的37英寸寬屏幕等離子電視在日本市場上迅速走紅,在電視市場上掀起了一個新潮流。以后一直到2004年,日立一直維持著日本等離子電視的銷售量、銷售額擂主的地位。
同樣是電視廠家,同樣做等離子的松下電器奮起直追,特別是在2005年,松下電器全面開花,在日本、美國等地均取得了極佳的成績,迫使日立退居第二。對此江幡常務董事分析說:“我們不是單獨的家電廠家。在歐洲遭遇了品牌不夠響亮的問題,一些使用過日立機械的人,總認為日立是個機械生產廠家,不太認同日立的電視,而且我們的銷售渠道也沒有鋪設好。”
日立在中國同樣遇到了問題。中國本土電視廠家開始從1980年代建廠,到了1990年代眾多的廠家羽毛已經豐滿,占領了顯像管電視市場。
有了一次退潮以后,日立開始調整電視的生產銷售戰略,停止了顯像管電視的生產,主攻平板電視。在平板電視市場上,遭遇強敵松下電器以后,日立使出渾身解數,開始集結從研發到銷售的一切力量,組織起了新一輪的反攻。
江幡常務董事說:“我們的經營目標非常明確,在2006年下半年實現銷售盈利,在2008年,拿下高清等離子電視市場占有率的30%,26英寸以上液晶電視市場份額的7%。”
突然到來的平板電視熱潮
平板電視熱潮的到來,產品的迅速普及,有些出人意外。
近年來,電視產業的周邊環境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美國已經決定從2008年開始完全實現電視數字化,歐洲也將在2006—2012的6年時間內,各國先后實現電視數字化,日本則將在2011年完全停止所有模擬電視廣播。中國由于國土廣大,將在2015年實現數字電視的全國播放,但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播放數碼及高清節目。電視的數字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電視機的更新換代也就勢在必行。
據統計,在全球市場上,如果以2004年的37英寸以上的等離子電視(280萬臺)為100%的話,2005年增長到了212%,達到594萬臺,2006年繼續增長,將達到870萬臺(與2004年比,為311%),2008年的銷售量大致能達到1300萬臺,是2004年的464%。
如此快的變化,是日立始料不及的。過去一個產品的推廣總要用5、6年時間,到了真正普及階段往往要用10年。日立在2001年推出等離子電視后,也以為要用幾年時間推廣,然后才有一個普及期到來。然而在2005年,平板電視熱潮提前降臨。等離子電視在國際市場上出現了成倍的需求增長,液晶電視也有了飛速的增長。每年降價30%,也讓平板電視“飛入尋常百姓家”。日立除了在時間上沒有預測到平板電視的到來以外,從生產上看,電視面板產量不夠,大幅度降低面板及組裝費用的速度不快,推銷力度不大等,成了2005年日立拱手把銷售首位的交椅讓給松下的幾個原因。
奪冠
2006年,日立開始把眾多的資源集中到平板電視中去,發誓要奪回失去的交椅。
日立的殺手锏是高清。今年8月29日,日立研發的符合中國高清標準的42英寸等離子電視正式被推進市場。業內認為,中國高清標準要高于日本及歐美的標準,是日立第一個拿出了符合中國標準的產品。大容量的存儲功能則是日立推出的等離子電視的第二個特點。
在日立制作所橫濱工廠,影像營銷本部的吉野正則部長對《經濟》說:“從產品的類型上看,有一些尺寸的電視我們還不能生產,我們比較專長的是42英寸、55英寸的等離子電視,再有就是70英寸的超大型等離子電視了。”吉野向記者透露說,今后他們將致力于50英寸、60英寸的電視的生產,這樣才能保證產品不斷檔,滿足各個層次的消費者的需求。
“如果有了37、42、50、55、60、70各個尺寸的產品,日立的電視無疑會銷售起來非常方便。”吉野部長說。
尺寸只是一個方面,在競爭力上,“我們將采用1.8mm的玻璃,這樣能減輕電視4公斤重量。使用直貼過濾片能減少工序,開發無鉛等離子,讓電視更環保。”吉野部長補充說。日立甚至準備在一些材料方面,和競爭對手松下合作,在能協作的地方,盡可能協作。
在研發上,日立現在有1400人專門從事這項工作,“2007年,日立數碼事業部、富士通日立等離子屏幕、數碼開發研究所、日立研究開發本部總共將有2000人從事平板電視方面的開發。”江幡常務董事對《經濟》說。
日立是個大的集團公司,集合全集團的力量,開發出區別于其他企業的等離子電視,是日立今后爭奪擂主的一大支持要素。江幡常務董事描繪的藍圖是:由富士通日立等離子屏幕公司開發屏幕,日立化成工業等公司開發屏幕方面的相關材料,日立國際存儲技術公司開發硬盤驅動,日立媒體電子公司開發調試器,日立LG存儲器公司開發DVD驅動……江幡常務董事要做出一番超出其他電視廠家的全新的工作。
2006年9月5日,日立在日本宮崎縣投資800億日元,在等離子廠內建設了第三車間。全球消費市場對大型等離子電視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只有大型化、高精細化的工廠才能引領市場。日立為重新奪冠做好了準備。
現在,日立在奮起直追,而松下也并沒有放松對等離子電視的研發,其生產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等離子電視市場即將形成新的規模。
在顯像管電視的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位置的中國廠家,在液晶電視上也有不菲的成績。中國廠家是否也要動真格地涉足等離子市場,對等離子市場的未來該給出一個什么樣的預測結論來,中國電視業界、中國消費者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