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特區,投身電子制造行業
走進祺力電子6000平方米的智能化生產車間,6條全自動進口貼片線高速運轉、精準貼裝,月出貨量可達20萬片。一塊塊PCB板經過精密檢測設備的層層篩查,最終化身為驅動智能設備運轉的“神經元”。
時針撥回2011年,28歲的唐換名剛辭去新加坡外資企業芯片封裝主管的工作,帶著一腔熱血和全部積蓄5萬元,在珠海唐家灣租下一間幾十平方米的廠房,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彼時,珠海高新區正步入快速發展階段,主導產業逐漸凸顯,集聚了遠光、炬力、長園電力、健帆生物、樂通化工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集成電路設計、電力系統設備研制、醫療器械、先進制造業集群初步形成。
“這里是離客戶最近的地方。”唐換名坦言,自己選擇珠海作為創業起點,正是看中了珠海高新區的產業聚集效應和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
創業初期,祺力電子面臨著許多中小企業難以回避的困境:缺人才、缺技術、缺資金。沒錢就租賃二手生產設備,跟客戶協商先收預付款,沒人才就自己邊干邊學,帶著一股拼勁和韌勁,祺力電子逐漸在特區站穩了腳跟。
2013年,尚且稚嫩的祺力電子遭遇了成立以來的最大危機。由于人工檢測的效率低下且檢出率不高,5%左右不良率流入客戶工廠,遭遇了客戶巨額罰款,訂單也丟失。
另一個困境在于,全球高端檢測設備長期被歐美、日韓企業壟斷,動輒百萬元的售價和嚴苛的購買“準入審核”,讓許多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面對“卡脖子”的困境,唐換名選擇迎難而上。他痛定思痛,“技術是企業的生存之道,必須把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挺直腰桿謀發展。”
創新破局,打破國外技術壁壘
彼時,國家持續加大對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的投資力度,為本土企業提供了寶貴的發展窗口。
當唐換名帶領團隊啟動半導體檢測技術攻關時,首遇“人才短板”——因資金有限,無法大規模招募算法研發人才,難以推進核心技術突破。
為此,唐換名主動對接東莞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依托高校科研團隊,共同攻克圖像識別算法“天塹”。由于偏移、漏件、虛焊等問題需結合鏡頭、光源與圖片識別綜合判斷,3年間,團隊反復調試模型,效果始終不達標,他常以“潛心思索的人總會迎來柳暗花明”自勉。
然而,新的阻礙接踵而至:算法模型訓練需要海量缺陷檢測數據支撐,僅憑企業自身積累的數據量遠遠不夠,研發一度陷入停滯。關鍵時刻,在珠海市工商聯的支持下,20多家同行企業主動分享積累多年的缺陷檢測數據,為研發注入關鍵“燃料”。
眾人拾柴火焰高。得益于協同創新,祺力電子成功研發出具有高度智能化和靈活性的半導體器件圖像數據檢測系統,精度對標國際進口設備,檢測效率從90%躍升至99%,成本僅有進口設備的三分之一。不僅實現企業自身技術突圍,也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國外技術壟斷,為半導體檢測設備國產化邁出堅實一步。
對此,唐換名感悟頗深:搞創新不必貪大求全,也不能單打獨斗,產學研協同是中小企業技術突圍的關鍵路徑。
近年來,祺力電子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累計獲得10項發明專利,牽手東莞理工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珠海)等高校共建教授企業工作室、產學研合作基地、卓越工程師產教聯合培養基地,讓技術研發與人才培養實現雙向賦能。
產業突圍,打造本土“智造”名片
“技術突圍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驗在于如何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產業優勢。”唐換名說。
申請半導體檢測技術專利后,唐換名做出了一個新的決定:集中精力研發集成電路板,專注智能家居場景應用。我們的核心優勢在集成電路板控制。他清醒地判斷,企業要在特區站穩腳跟,必須聚焦核心賽道,在擅長的領域做到極致。
近年來,隨著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車、具身智能等新興應用的崛起,祺力電子正乘勢而上,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優化產品結構,力求將“珠海智造”推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在唐換名的帶領下,研發團隊攻克了鎖控、人臉識別算法、智能鎖APP后臺等核心技術,構建起完善的知識產權體系。
企業成長一路勢如破竹:產品接入國內主流智能家居生態,成為多個頭部品牌的核心供應商,市場份額穩步提升;2023年營收2000萬元,2024年突破億元,今年上半年已超過去年全年產值;參與多項國家標準制定,獲評“珠海市創新100強企業”“2025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標桿百強企業”。
新興科技企業的崛起,印證了珠海的創業沃土效應。祺力電子的故事,也蘊含了“企業敢闖、政府敢為”的特區發展密碼。
去年,當了解到祺力電子出現了資金缺口,高新區相關部門第一時間與十幾家銀行對接,推動祺力電子達成融資規模近6000萬元。“無事不擾,有事必到,這不是口號,是我們每天都能感受到的營商環境。”唐換名感嘆道:“在珠海,只要你肯鉆研,就有人幫你搭梯子。”
在珠海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的歷史節點上,唐換名規劃著“從1億元到10億元”的跨越,帶領團隊在數據安全、人工智能領域攻堅。“腳踏實地,堅定信心,盡管困難再多,熬過去就是光明。”這是唐換名給年輕創業者的忠告,也是他15年創業經歷的總結。
伶仃洋濤聲依舊,新一代創業者正接棒續寫著珠海的創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