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梓萱身上,最有趣的是“書生氣”和“商人氣”的奇妙共生。
這不是什么驚心動魄的傳奇,只是一個汽車媒體人的堅守與成長。從紙媒黃金時代的汽車記者到跨界經營的管理者,再到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傳媒公司掌舵人,陳梓萱用二十多年時間,在汽車行業(yè)的浪潮里踩出了一串特立獨行的腳印。
我與陳梓萱未曾謀面,此前也只是聽說過他。為了更全面地了解這位嘉車傳媒集團總編輯,我準備了近 30 個問題,其中也“夾帶私貨”:想趁機向前輩討教工作中的困惑。他給了我充分的時間,在上汽奧迪 A5L Sportback 上市發(fā)布會前夕,我們足足聊了三個小時。
他的故事里嵌著太多時代的印記:北京申奧成功的歡呼、傳統(tǒng)媒體的式微、新媒體的崛起、產業(yè)轉型的陣痛、疫情的沖擊、經濟下行的壓力…… 透過這些宏大的時代敘事,我看到個體與時代共舞,一路突圍前行的軌跡。當然,其中也不乏在時代步伐與體制意志下的掙扎、在理想與現實間的糾結,但最終憑著信念與執(zhí)著,在時代浪潮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記錄行業(yè),他種下一顆初心
風起于青萍之末。陳梓萱與汽車行業(yè)的故事,要從2002年講起。
這一年的中國汽車工業(yè),正站在新的起點上。全國人大九屆四次會議首次明確提出的“鼓勵汽車進入家庭”正在深入人心;《汽車戰(zhàn)略發(fā)展規(guī)劃》實施后,生產政策的松動讓更多企業(yè)摩拳擦掌,加碼汽車生產;中國開始履行加入世貿組織后的關稅減讓義務,中外合資項目密集落地,越來越多的跨國汽車公司將中國市場作為全球戰(zhàn)略的“必爭之地”……
也是在這一年,陳梓萱加入了人民日報社旗下的《中國汽車報》,成為了一名產經記者。其時,陳梓萱沒想過進汽車行業(yè)。他說,若沒有進入汽車傳媒領域,自己或許會像父親一樣從政,“做一個遵紀守法、有能力、有擔當、敢作為的官員”。他大學主修的是教育學,又因熱愛文學輔修了中文,畢業(yè)時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條路是去北京做記者,另一條是去更遠的上海當公務員。
“我也非常喜歡上海,正在糾結之時,2001年7月13號,申奧成功的消息傳來!被蛟S是天安門廣場上的歡呼讓他下了決心。他最終提著行李箱,走進了人民日報社的大院,成為中國汽車行業(yè)黃金時代的記錄者與參與者,也從此與汽車行業(yè)結下了不解之緣。
《人民日報》社昔日門頭
入職不久的一堂 “職業(yè)啟蒙課”,影響了他此后二十多年的成長軌跡。2002年4月的一天,中國汽車報邀請包括吉利、奇瑞、華晨、比亞迪、長城在內的5家車企的掌舵人及行業(yè)專家共同探討中國汽車自主創(chuàng)新的五大模式。當時還是實習生的陳梓萱,跟著李慶文、吳迎秋兩位前輩去學習,這兩位是汽車業(yè)界的大家,時任中國汽車報社社長和副總編輯。
那時候的中國自主品牌還處于初級階段,在合資車企的光環(huán)下,像“沒人疼的窮孩子”,不但缺技術、缺人才,連“能不能做起來” 都是個問號。陳梓萱作為職場“小青蔥”,坐在會議室的角落里,看著“巨人們”在場上辯論交流,群情激昂地探討自主品牌如何創(chuàng)新發(fā)展,他的內心深受震撼:“原來中國的汽車領域里,還有這樣一群有情懷的汽車人!”
更讓他難忘的是,李慶文社長在現場說的一句話:“崇尚國家利益應當是汽車行業(yè)從業(yè)者的基準信仰。”這句話像一顆種子,落進了他心里!捌囆袠I(yè)的水太深了,誘惑太多,沒有基準原則,會迷失方向。”此后二十多年的職場里,他一直用這條原則來要求自己。
時至今日,他依然記得那天,那些弱小的、少有人關注的,甚至被忽略的自主品牌的大佬們的雄心壯志,他也記得中國汽車報的前輩們愿為弱小者發(fā)聲、為自主品牌吶喊的責任感,這么多年來一直在他心中激蕩。
回頭再看,當年參與討論的車企都走出了不一樣的發(fā)展之路,吉利的李書福那時謀劃的“借助資本的力量推動自身發(fā)展”,已經夢想照進現實;華晨雖然后來落幕了,但至少也曾努力過、輝煌過;還有從貧弱走向強大的長城、奇瑞和比亞迪。
帶著這份觸動,還有對中國汽車的使命感、對文字的熱愛,陳梓萱在中國汽車報如魚得水。《簡單張房有》《本色曾慶洪》《竺延風和第一汽車獎》《中汽總公司行至路之盡頭》《變革徐和誼》《孫曉東現象》《付守杰風格》《徐留平的T35》《上海大眾拿什么領先未來20年》《EPS局中局》《看不見紅燈,這車讓我怎么開》《航盛中標,風神炒了松下》……這些他引以為傲的代表作,都是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的見證。
“采訪那些企業(yè)領導時,我一點都不怵,因為我是代表我的平臺跟他們平等交流。”因為熱愛,他付出了足夠的努力:“采訪回來之后,我可能要認認真真地,花幾天幾夜地去研究這個人。”他采寫的《本色曾慶洪》一文,完稿后直接被廣汽集團當作內部介紹曾慶洪的范例。
從內容到經營,他在時代變革與體制束縛交織中完成角色蛻變
從2002年入職中國汽車報,陳梓萱在體制內的傳統(tǒng)媒體待了16年。這16年里,他在《中國汽車報》社、人民日報市場報、《中國能源報》社、《家用汽車》雜志社之間“兜兜轉轉”、“橫跳升級”:能力邊界在一次次跨界中不斷拓展,職務也穩(wěn)步提升 —— 從基層記者到廣告部總監(jiān),再到雜志副總編輯,最終成為《家用汽車》雜志社出版人兼總編輯。此后,他又在雜志社轉企改革的歷史使命里,學著做一名企業(yè)管理者。
從基層記者到企業(yè)家的蛻變,始于一場“被迫”的職業(yè)轉型:從做內容轉向搞經營,這也是他的書生意氣與商人思維的第一次交鋒。
2005年4月,正當陳梓萱帶著年度榮譽,想在編采道路上再接再厲之時,突然被通知調去廣告部任客戶經理!拔耶敃r第一反應是拒絕,我不理解為什么我記者做得好好的要讓我去做廣告,而且我心里也瞧不起做廣告的!眻笊珙I導找他談話:“組織更需要你到廣告部,而且,既懂編采又懂經營,這種經歷對你未來的發(fā)展有好處!
兩個月后,帶著對編采工作的不舍和對廣告業(yè)務的“偏見”,陳梓萱跨界進入了廣告部!耙婚_始特別不順”,他總是習慣于用記者的思維去判斷業(yè)務,“帶來了很多錯誤偏差,碰了不少壁! 幸好在時任中國汽車報經營中心主任解樹江和廣告部總監(jiān)苗春霞的帶教下,他逐漸學會了切換視角,轉變思維。
對于兩者的差別,陳梓萱解釋說:“做記者,你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認真學習、研究行業(yè)、提升文字能力,就能做出成績;但做廣告不行,你得研究別人的需求,而且有時候100分的努力,可能換不來0.1分的回報!备匾氖牵白鰪V告對平臺和品牌的依賴度很高,只有當平臺沒那么強時,才能真正體現經營能力。”
在他看來,從內容到廣告,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碰撞與融合,“這種角色的切換很辛苦的,有時候也會很糾結!辈贿^,雙子座的他很快適應了這種切換,而且還做得相當好。僅僅一年半后,他在新一年的崗位競聘中,成功升任乘用車廣告部總監(jiān)。
2008年,陳梓萱接手的乘用車廣告部年度營收從900多萬躍升至2400萬,單期北京車展特刊更是創(chuàng)下506萬的業(yè)績,這個紀錄十幾年后仍未被打破!艾F在回頭來看,也不是我有多厲害,除了個人用心、努力這些主觀因素之外,一方面是《中國汽車報》的品牌力,它的專業(yè)與權威當時在行業(yè)是公認的,另一方面也是趕上了好時代,2008年北京車展的盛大場面,后來很難再超越了!
2008年北京車展一角,那時還流行“車模”站臺
也是在經營崗位上,陳梓萱策劃并參與了多個知名活動。“中國百強縣汽車巡展”“中國汽車創(chuàng)新論壇”“全國五十佳汽車經銷商評選”“全國百佳零部件企業(yè)評選”“中國汽車全明星陣容”“首屆中國新能源汽車城市市長論壇”“中國年度家用轎車評選”“天使購車計劃”“越趣之行,至美草原”……這些在行業(yè)內有影響力的活動,都是他在經營領域 “練手” 的大手筆。
到了2011年,陳梓萱升任中國汽車報旗下《家用汽車》雜志社長。但那時,新媒體的浪潮涌起,傳統(tǒng)紙媒的處境每況愈下!拔仪宄赜浀,那是2011年1月4日,我到《家用汽車》雜志社去報到,在一個民宅里,一推開門,屋里坐了6個人,殘兵敗將一樣,當時的感覺是百廢待興。” 他硬是用兩年多時間把團隊擴到三倍,營收也達到了報社要求的經營目標。
本以為日子會這樣穩(wěn)步向前,2014年,國務院出臺了《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yè)單位轉制為企業(yè)的規(guī)定》,風云突變,《家用汽車》雜志社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機遇。
集團領導找他談話征詢他的意見,說得很明白:“責任和權利給你,但除了注冊資本,什么支持也沒有,自負盈虧”,陳梓萱接住了,“確實是有一定風險的,但是歷史的使命賦予你,你就要勇敢去面對,況且有了之前兩三年的積累,所以我和團隊選擇了一起接受這個挑戰(zhàn)” 。
2016年《家用汽車》雜志十周年,意氣風發(fā)的陳梓萱
轉企改制成功之后,陳梓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付出了比之前更多的努力,終于在2017年完成了中國能源汽車集團下達的各項經營指標。這時國務院出臺了“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新政策,陳梓萱就動了心思。
2017年的媒體行業(yè),早已是新媒體的天下。網絡普及讓媒體制作越來越 “平民化”,微信公眾號快速崛起,直播和短視頻開始盛行,傳統(tǒng)媒體的經營空間被進一步擠壓。陳梓萱想將雜志社轉型升級,布局“柔性多媒介傳播體系”,但這勢必要引進新人才、增加更多的成本,因此他想借著混改的機會引進外部資本,獲取雜志社煥新發(fā)展的新機遇。
可現實給了他一記重擊。“每次提交申請報告,都石沉大!。期間,為了給雜志社輸血,他甚至想過抵押自己在北京的房產。
2018年,集團領導找他談話,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他力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人民日報社各級領導還沒有讀好中央精神,短期內無法實現;二是《中國汽車報》社計劃逐步收縮子刊,《家用汽車》雜志社要么維持原狀,要么停辦,可以安排他回到報社做副總編輯。“當時我就覺得,好像沒有什么值得奔赴的了,盡管自己破掉體制內的光環(huán)很難,但最后我還是做出了選擇。”
于是,在廣汽集團的盛情邀請下,他南下廣州加入“大圣車服”,參與廣汽集團電商平臺運營出任總編輯兼公關傳播副總裁。但命運似乎總愛開玩笑。他到任不久,合作方樂視網隨著賈躍亭出走而崩盤,緊接著,廣汽集團對“大圣車服”也有了全新的轉型規(guī)劃。年底,他又被召回北京,因為《家用汽車》雜志社因后續(xù)團隊“難以為繼”面臨破產,作為前法人的他,需要協(xié)助破產清算,并再次接受離任審計。
后來,陳梓萱以《家用汽車》雜志社為案例,用一篇研究生論文記錄了他在雜志社兩次改革,最終功敗垂成的心路歷程。
體制內實現不了的,體制外野蠻生長,他用“嘉車傳媒”延續(xù)未竟使命
經歷了這些變故后,陳梓萱決定創(chuàng)業(yè)了。
其實早在2015年,熱愛文字工作的他就緊跟潮流,在微信平臺創(chuàng)立了矩陣平臺“陳述時分”。2019年,一切塵埃落定之后,陳梓萱決定從這個個人IP平臺開始,打造自己的數字化傳媒公司,完成之前在《家用汽車》雜志社未完成的構想,繼續(xù)那個“倡導綠色健康理性的汽車消費觀”的使命。
已成歷史的《家用汽車》雜志從此以另一種新的形式重生
嘉車傳媒成立時只有三四個人,“當時心里還是有些忐忑的,壓力和挑戰(zhàn)都很大!焙迷趹{借之前在行業(yè)里的積累,他得到了一些老朋友的支持!耙郧罢J識的一些車企朋友、媒體同行,知道我創(chuàng)業(yè)后,都給了我非常多的鼓勵和支持,也有一些業(yè)內朋友和大學同學主動伸出援手,助力我創(chuàng)業(yè)!
嘉車傳媒創(chuàng)立的媒體IP汽車品評一開始就找準了定位。“很多企業(yè)對我的財經類視角看汽車,市場營銷的觀點以及一些比較深度的戰(zhàn)略判斷,還是比較認可的!笨恐鴥热輧(yōu)勢,團隊一點點積累客戶,嘉車傳媒慢慢度過了初創(chuàng)期的艱難。
轉折點出現在2020年。那年5月,陳梓萱從分眾集團挖來了一位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在她的助力之下,嘉車傳媒拓展了全新的業(yè)務——“電梯框架廣告”。2022年,嘉車傳媒與一家廣州的電梯框架廣告公司進行股權合作,正式向“汽車行業(yè)的分眾”進軍。“單純做內容是有局限的,企業(yè)支持我,我不能總‘刷臉’,我們要努力幫助企業(yè)在C端擴大影響力,最終能促進終端銷量。而電梯框架廣告是C端一個重要、有效、高頻次的觸達渠道!
在他看來,電梯廣告的意義不止于觸達消費者,對品牌經營者也有獨特意義。陳梓萱描繪了一個場景:“你想,一個經銷商總經理忙了一天,帶著疲憊回到小區(qū),進電梯時看到自己經營的品牌廣告,那種自信和歸屬感是車企老總在培訓會上講再多都給不了的!
目前,嘉車傳媒作為一家為車企提供整合營銷方案的供應商,除了“框嘉廣告”這一核心業(yè)務外,還有“汽車品評”“陳述時分”等多個內容平臺。他對內容平臺的要求很明確:“有深度、有高度、有態(tài)度、有溫度”, 即便在體制外打拼多年,他身上的“正規(guī)軍”底色仍未褪去。也正是由于公司的及時轉型,嘉車傳媒于2020-2021年實現快速增長,成功登陸上股交,掛牌成功。
嘉車傳媒登陸上股交的高光時刻
聊起創(chuàng)業(yè)的苦,陳梓萱說他的苦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是公司經營與時代的對沖。” 比如2019年公司剛有起色,就遇上了三年疫情,“現在回頭看,至少拉低了我們的發(fā)展速度。”
但比起這些客觀的、不可抗的因素,他更“深惡痛絕”的是人為的、虛妄的干擾。“為了生存,不得不去做很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比如拉投資、找業(yè)務時,他曾遭遇很多無效社交、忽悠,甚至欺騙!斑@些事情耗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資金成本”,這些事讓他覺得 “苦”,卻又無處訴說。
對于公司的未來,他心里有個 “三部曲”:一是把公司營收規(guī)模再翻兩番;二是推動公司在資本市場有更大作為,“不用為生存發(fā)愁”;三是為行業(yè)提供更多清醒的聲音,做一家受人尊重的中國汽車傳媒公司。
藏著對行業(yè)的痛與盼,他在喧囂時代堅守那一點真
盡管已經做了多年的一把手,但陳梓萱依然覺得自己身上的書生氣比商人氣要更濃一些。
他的個人號“陳述時分”就是個例子:雖然是商業(yè)版圖的一部分,卻也保留著他精神世界的“一畝三分地”。除了汽車財經分析,他會聊音樂、聊足球,寫影評、寫書評。這些與汽車無關的內容,讓他收獲了更多自由與精神共鳴,也暴露了他骨子里的純粹:即便在商海打拼多年,仍保留著對文學與藝術的熱愛。
他身上有種近乎執(zhí)拗的堅持。年少時因高考失利與中國人民大學失之交臂, 2008年他把在中國汽車報三個季度連續(xù)獲評優(yōu)秀所獲得的“出國游獎勵”,換成獎金去人大進修MBA;因為MBA沒有學位,7年后他又報考了人大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最終圓了年少時的夢。還有當年沒能去成的上海,創(chuàng)業(yè)后,他特意在最中意的城市設立了分公司,算是彌補了當初的遺憾。
他將寫作視為一生摯愛。即使現在工作繁忙,他仍堅持親自執(zhí)筆,甚至想過未來要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一本小說,“把那些不能說的故事講出來,交給歷史來評說”。在“陳述時分”里,他以文字為筆,勾勒對生活的熱愛,丈量思想的深度;亦以文字為竿,為汽車行業(yè)的正能量鼓與呼,也敲打著行業(yè)的浮躁與不堪。
陳梓萱至今仍定期在“陳述時分”分享觀點
嘉車傳媒的公眾號有個規(guī)矩:只要內容符合事實,哪怕收到相關車企委婉的要挾或警告,也堅決不撤稿。比亞迪汽車、東風汽車以及零跑、哪吒等汽車品牌都領教過他們的堅持。國家新聞工作者的標尺,始終在他心中。
或許對大多數創(chuàng)業(yè)者來說,公司生存是第一位的,但他做不到趨炎附勢、隨波逐流,更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因為他希望,嘉車傳媒真正能成為一家受人尊重的汽車創(chuàng)業(yè)公司。
有時候他也會糾結!安幌裨谥衅麍髸r那般選題自由,現在做內容我會有權衡”,他感嘆,“我特別不喜歡這種狀態(tài),有種‘人到中年’的無奈和無力感,我們都想‘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但是現實會打壓你,讓你跪下投降。”
他心里藏著個“詩和遠方”: 帶著心愛的女人到海邊去找一個地方靜靜寫作,“如果可以,我不想做經營,我想做總編輯,我熱愛寫作和音樂,會傾注很多心血,因為這是我想要的。”
陳梓萱在“陳述時分”簡介中寫著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出自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傳》,2018年10月,金庸先生逝世,為了紀念這位心中的文學巨匠,他將這句最有共鳴的話作為了自己的座右銘,不僅寫進了“陳述時分”,還請書法家書寫掛在了自己的辦公室。 “這一句話和我做新聞有相通之處,都是要站在國家利益上,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理想。”
掛在陳梓萱辦公室的牌匾
“我不喜歡現在的汽車行業(yè)”,這是在采訪中,陳梓萱多次提到的一句話,在“陳述時分” 的推文中,他也寫過類似的觀點;蛟S是見識過中國汽車企業(yè)領導當年的惺惺相惜,見過汽車大佬們的境界與情懷,他對如今的汽車行業(yè)憂心忡忡。“明里暗里捅刀子、一些企業(yè)領導者戾氣橫行、各種價格戰(zhàn)、水軍互攻、追流量、趕銷量,把一個本來高大上的行業(yè)弄得烏煙瘴氣。”
不久之前,他在上海的一次演講中,歷數中國汽車20年之“怪現狀”。他痛斥行業(yè)的排榜現象:理想汽車胡亂推周榜尚屬企業(yè)行為,但是行業(yè)協(xié)會也來煽風點火搞各種排名,“這讓汽車行業(yè)更加浮躁、急功近利”。
“為什么不推中國汽車社會公益榜、中國汽車質量榜?那些掌握著產銷量數據的機構,給本就競爭激烈的行業(yè)加了把虛火,只會讓內卷越來越嚴重。搞品牌的副總要天天惦記搞銷量,衡量著做點跟品牌有關的事到底能促進多少KPI!彼袊@道:“現在汽車企業(yè)里的社會精英,那些受過高等教育、在行業(yè)里打拼多年做到營銷副總、品牌總監(jiān)和傳播副總的人,每天活得特別焦慮,那種自豪感和自信都快沒有了。”
陳梓萱愛閱讀,尤喜文學經典與文史類書籍
他也反思媒體的角色,說“媒體人應該自強”!拔倚闹械挠浾咭歇毩⑺伎、獨立精神,但現在很多記者都成為‘媒體老師’,公關公司或客戶把新聞稿都備好了,平臺變成了宣傳員,堅持原創(chuàng)的人太少了,好的內容太少了。”
在他看來,這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國汽車行業(yè)“缺乏品牌意識和文化底蘊”,而他想做的,就是補上這一課。嘉車傳媒倡導“綠色健康理性的汽車消費觀”,其實就是要傳承好汽車品牌文化。
“有些話總需要有人站出來講,大家都是一窩蜂地往上去、往前沖,但我們要保持清醒。如果我們的清醒,能夠帶動多一兩個人也清醒起來,就算沒有白做! 他對中國汽車品牌有個終極期待:“有一天,我們的品牌文化能夠得到大多數國家的認可,才是我們真正變強的標識。”
結束語
二十多年前,18歲的陳梓萱,覺得自己的名字缺少意境,他強烈要求父母在原來的名字中加上一個“梓”。
梓,本義是木材可做器具,根、皮、果可入藥的梓樹,也代指故鄉(xiāng)。對“梓”字的偏愛,來自他喜歡兩位風云人物:一個是香港愛國實業(yè)家、“金利來”創(chuàng)始人曾憲梓,另一位是當年非常耀眼的香港影帝萬梓良。前者已于2019年去世,將25億財產全部捐給國家;后者年近7旬定居長沙,生活低調卻依然堅持每年捐60萬助學、救災。
“相當于祖上給一個字,父母給一個字,我自己爭來了一個字”。 這個“爭”來的“梓”字,像一場精神成人禮,開始了陳梓萱的自我重構。可能他從未意識到,這個“梓”字背后蘊含的勇氣與力量,貫穿了他此后的人生。
在陳梓萱身上,最有趣的是“書生氣”與“商人氣”的奇妙共生,這兩種特質的交織與轉化,形成了他帶著理想主義底色的商業(yè)人格。
他的“書生氣”藏在對文字的執(zhí)念里,筆尖流淌的始終是“路為紙,地為冊,行作筆,心當墨”的文人情懷;他的“商人氣”則體現在他對行業(yè)趨勢的敏銳捕捉與務實行動中。他用文人的筆觸寫商業(yè)分析,又帶著“有深度”“有溫度”的洞察;他以商人的資源做理想主義之事,在商業(yè)決策中始終保持著執(zhí)拗的原則性。
“書生氣”與“商人氣”,在他身上擰成了一股獨特的力量:既帶著文人的理想主義,堅守“崇尚國家利益”的基準信仰;又帶著商人的務實精神,懂得用市場邏輯守護這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