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商顯市場大尺寸化趨勢的時候,重點提到了產品價格的下降。尤其是液晶和小間距LED兩大產品技術,2018年的均價下滑都超過了2成,個別產品降幅甚至達到半數。為何行業市場價格波動如此劇烈呢?原因是多個層面的。
例如,上游供給角度看,根據大摩最新估算,2019年上半年大尺寸TFT-LCD面板供給將比需求多出6%,全年多出4%,相對今年的2%雙雙大增。 數據還顯示,2018年底中國市占超過八成的LED芯片廠庫存驟增,第3季整體庫存較前一季成長5%,年增率更達65%。——供給增長一定會帶來定價壓力。
但是,一些技術角度的“更替”更能影響市場的供應結構。比如,mini-led的LED顯示屏,單一發光點的LED晶圓消耗幾乎下降5-9成,產生了結構性的上游供給過剩和材料成本降低。再例如,8.5代線大量轉產65英寸面板,切割經濟性不足,不得不采用混切32英寸單元的方式提升玻璃基板利用率——從此前的邊角廢料變成現在的32英寸面板,顯然改變了32英寸液晶產品的“成本構成”。
同時,商顯市場在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玩家還在不斷增加:這一輪的高速市場增長,特別是大尺寸高附加值產品市場規模的提升,帶來了更多巨頭企業的關注。尤其是彩電品牌的加盟和加大市場爭奪力度,激化了市場競爭,使得中小行業品牌生存壓力加大,主動壓價的動機增強。
而且在商顯市場的競爭之中,產品差異性不足更為顯著。比如電梯廣告機,除了穩定性外,幾乎就是一個原始的顯示和播放器,不同廠商之間難以創造出差異化的產品。進而市場競爭的焦點就在“成本”二字——同質化是商顯市場價格大戰的根本原因。如果產品擁有差異性,比如納米觸控的大尺寸液晶,也還是能賣出高溢價的。
所以,行業專家指出,2018年的大增長不能視為大豐收,甚至一些三四線品牌已經到了被淘汰的邊緣:市場越是向大尺寸發展、向大規模發展、大品牌集中,中小品牌生存處境越是嚴峻——價格戰也許就是2018年這種轉折已經開始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