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二:microLED
談及LED顯示領域的另一個熱點,當屬micro-LED。事實上,談及本質,micro-LED與前文的mini-LED相仿,都是基于微小的LED晶體顆粒作為像素發光點。最大的差別在于,前者采用1-10微米的LED晶體,實現0.05毫米或更小尺寸像素顆粒的顯示屏;后者則是采用數十微米級的LED晶體,實現0.5-1.2毫米像素顆粒的顯示屏。而其二者的“親戚”,也正是如今已廣為人知的小間距LED,采用亞毫米級LED晶體,實現1.0-2.0毫米像素顆粒顯示屏。
因而,簡單來說,這三種同類型的技術最大的差別就在于晶體單元的尺寸。而恰恰是這個因素帶來的制造工藝、成本等相關因素,決定了哪種技術路線能夠真正商業化應用。相對于小間距LED屏的普及化,mini-LED的即將到來,micro-LED似乎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最大的技術障礙在于“巨量轉移”環節,而業界目前對于這一問題尚沒有成熟的解決方案。
可以說,正是在傳統小間距LED已面臨更小像素挑戰,而micro-LED尚未解決技術和成本難題的背景下,mini-LED先行一步。但micro-LED仍是不少巨頭研發的焦點。
當前micro-LED的應用方向主要集中于亮點,其一是大尺寸顯示應用,如索尼的小間距大尺寸高分辨率室內/室外顯示屏,三星計劃于2018年推出的150英寸micro-LED電視等。其二是以VR設備、智能穿戴為核心的小尺寸設備,如蘋果公司的Apple Watch。
據統計,目前全球參與 Micro LED 的相關廠商及機構達近百家,其中除了蘋果和索尼外,還有 Facebook 旗下 Oculus 收購 InfiniLED、康得新投資 Ostendo,以及臺商鴻海集團收購eLux,晶電投資錼創,三星收購臺灣的PlayNitride,大陸LED龍頭三安光電也已悄然布局。
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報告,micro-LED市場有望在2025年達到199億美元,并在2019至2025年間保持54.7%的復合年增長率。由此,micro-LED領域將成為繼mini-LED之后LED顯示行業的下一個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