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視的出現讓彩電行業變身朝陽產業,也吸引了大批互聯網企業前赴后繼的跨界。IT企業的混戰促使傳統彩電廠商漸漸由硬件銷售模式,轉型為更加注重軟件、內容開發的綜合業務模式。
相對于傳統家電產業僅靠銷售硬件產品賺取差價的盈利模式,互聯網企業后向收費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帶來的沖擊是智能電視價格戰此起彼伏。最近京東、天貓、小米和樂視商城電視促銷不斷,面對低價誘惑,網友們卻在討論這樣的話題:選購互聯網電視和傳統品牌電視,運費由誰買單?
帶著網購彩電產品到底誰買單這個問題,投影時代網編輯對各大傳統彩電品牌的在線商城進行了相關體驗。在我國彩電市場,電視廠商的網上官方旗艦店中(中國、日本和韓國彩電品牌),消費者選購智能電視或其它電視產品,均不收運費。一般情況下,彩電品牌的官網上顯示,選購產品包郵,免運費、享受國家三包政策、上門服務和送貨上門等服務。部分消費者,如果收貨地址超出配送范圍,彩電廠商會主動和用戶聯系,將產品送至最近的配送點。
相對于傳統彩電廠商,互聯網企業推出的智能電視在運費方面則有所區別。在聯想智能電視官網選購電視產品,均免運費;樂視商城中的電視產品,除了Max70要收運費外,其它尺寸的電視均免費配送;小米電視從第一代到第二代,均需要額外的150元運費。如此看來,傳統彩電廠商在售后方面更為人性化些。
在電視領域中,小米和樂視都堪稱新人,去年5月7日,主營業務為視頻網站的樂視推出了39寸和60寸智能電視,這是繼聯想之后,推出電視品牌的互聯網公司。同年9月,雷軍的小米電視也加入智能電視的戰場。他們混戰電視領域至今,雖然沒有撼動傳統彩電廠商的地位,卻攪動了智能電視這一池存水,讓電視行業中廠商之間的競爭加劇。
新、老勢力在電視領域中思索著,怎樣的模式能讓電視更智能、更受消費者的歡迎。筆者留意到,傳統彩電廠商正開始結合互聯網思維來做電視機產品。在改善產品實用性、調整產品價格的同時,也注重售后細節提升,為網友們提供一個省錢、省心的消費模式。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對細節的把控程度不僅是彩電企業的立足之本,而且徹底將利益點站在了消費者一方。相關業內人士表示,現在電視領域中并沒有清晰的主流商業模式,不管是綜合業務模式、提升售后、低價策略還是的免費商業模式,都能夠加速智能電視的普及步伐。彩電品牌想要得到消費者的喜愛與關注,不僅需要提升產品質量,操作體驗,更需要做好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