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執牛耳,卻只逮住了牛尾巴。向來自詡以互聯網思維攪局彩電市場的互聯網公司,這一次又被傳統彩電企業嗆了一回。
2014年4月9日,樂視拋出“打造全球首個4K生態”的戰略部署:發布50寸4K超級電視X50 Air,售價為2999(硬件價格)+980(必選24個月服務費)元,即3979元。樂視CEO賈躍亭還聲稱,傳統電視廠商推出的4K電視只是無本之木,沒有真正的4K內容,這些4K電視只是空殼。
今天的彩電圈兒,首次按照企業基因分成了兩派:傳統派和互聯網派,樂視、小米、聯想等即為后一派系的代表。兩大陣營相比,互聯網公司除了善于打價格戰,還有著把傳統彩電企業們甩出幾條街的傲驕本領:講故事。
互聯網企業由于不具備全產業鏈的整合優勢,產品靠代工,在技術落后的情況下。故而只能靠“畫大餅”和混淆概念來爭奪市場份額。以此次樂視50寸4K為例,雖然看起來是2999,但實際上強行捆綁了2年的服務費980元,也就是一年490元,如果兩年后消費者還想繼續享受絕大多數功能的話,就只能每年續費,如果按電視平均使用時間10年來計算,消費者實際要支出(2999+490*10)= 7899元!這完全是網游公司“點卡免費道具收費”的老套路。而目前市面50寸4K最低已到4999元,不排除今年價格進一步走低的可能。
再說互聯網公司這次推出的“全球首個4K生態”——Le4K,似乎相當的高端大氣上檔次,仔細想想,也是那么回事兒。主流彩電廠商自2012年起,就開始大力推廣4K技術標準的產品,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到2013年時,4K電視在創維、LG等廠商的主導下,已全面井噴。而伴隨井噴的是4K內容的不斷豐富,多個彩電廠家都積極與愛奇藝、優土等內容提供商深度合作,已積累了很豐富的4K內容資源。而隨著OLED技術的成熟,當三星、索尼、創維、LG和TCL等主流彩電廠商都開始進軍下一代顯示技術的時候,你卻剛剛開始玩“4K”,完全是“邁左腿揮左臂”的節奏。技術的落后,用講故事拋概念來彌補,讓人莞爾。
不知道互聯網公司們是否已經后悔進入彩電行業,但擺在它面前的事實是,電視技術的演進速度快得令人乍舌。
自2008年始,在全球彩電技術大爆發的沖擊波作用下,高清電視、互聯網電視、3D電視、云電視和智能電視等新概念產品的生命周期,從之前的2、3年,被擠壓到現今的以1年計。比如4K電視,2012年底上市,去年市場上的當紅炸雞,今年的關注點卻被OLED電視所替代。
毋庸置疑的是,OLED電視代表著未來電視的主流顯示技術,它在2013年即被視為革命性的“下一代產品”,將開啟顯示技術新紀元。加之“OLED有機屏”中文名在近期正式發布,這一新屏顯技術變得更加親民。業內人士認為,新一輪的電視更迭大戲將在2014年內再次上演。
而從LG、創維等推出的OLED彩電來看,由于其OLED屏使用的是有機自發光材料,它能夠實現無限大的對比度,不會出現液晶電視“亮不起來,黑不下去”的缺陷。此外,它還能夠呈現出高達115%的廣色域,使得色彩顯示效果更加接近自然的人眼視覺感受。遠非液晶電視所能比擬。
至此,我們清楚了互聯網公司愿意熱炒過時的4K概念,然后以所謂“生態優勢”來混淆視聽的陽謀,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們的互聯網基因濃得遮蔽了自己雙眼,由此造成的短視讓互聯網公司不明白,無論多么豐富的內容,也需要硬件技術發展的支撐。即使是全球公認最牛的蘋果生態圈,在5S、5C兩個缺陷產品推出后,罵聲一片,股價暴跌17%!更何況內容服務商里,還有那么多大佬虎視眈眈。
還需要提醒互聯網公司的是,電視是對產業鏈整合和服務能力要求非常高的行業,不是靠講故事談愿景就玩得轉。道理很明顯,辦公場地基本靠租,銷售渠道基本靠買,制造生產基本靠貼牌,售后基本沒有的互聯網公司,如何與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和售后集于一身的傳統彩電企業競爭?
2013年,樂視“爆發式增長”,“顛覆電視行業”的口號,讓傳統彩電企業很有危機感,互聯網公司叫囂的互聯網思維,也被視為拯救市場的萬能解藥,但當潮水褪去之時,就知道誰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