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少屏”,曾是全球跨國巨頭給中國消費電子產業鏈貼上的一個“標簽”,也被認為是中國企業難以攻破的“產業鏈最后一公里”。如今,長虹卻從最難啃的“硬骨頭”上實現戰略性突破,從“芯”定義消費電子產業競爭力。
對于從模仿起家,依托大規模制造能力切入消費電子產業的中國企業來說,最處在產業鏈最底層的IC芯片到底意味著什么?
近日,長虹與中國科學院聲學所共同宣布,中國首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合型智能語音IC芯片已成功問世,并率先被應用于長虹智能空調上即將上市發售。隨后,這款芯片還將陸續大規模應用到長虹電視、美菱冰箱,以及汽車電子、玩具等產品上,以“中國創造”帶來的差異化優勢提前搶奪全球智能化商機。
中怡康市場研究公司品牌總監左延鵲指出,“長虹在智能語音芯片上的突破,為已經拉開大幕的中國消費電子產業智能化市場趨勢注入了新的動力和元素。過去幾十年以來,中國消費電子產業在IC芯片上的缺失,限制整個產業的發展高度和厚度。如今,長虹從芯片入手,構建包括智能芯片、智能操作系統到智能終端硬件等一系列智能基因,開啟中國消費電子產業的戰略新局面”。
長虹夢托起中國芯
掌握IC芯片的自主研發設計能力,正是構筑長虹中國夢的核心元素之一。
“一天不掌握對IC芯片的自主研發設計能力,一天就不可能推動中國消費電子產業的轉型升級”,在左延鵲看來,只有掌握芯片的定義權才能真正推動產業和產品升級轉型。
在業內人士看來,“如果沒有芯片的自主設計研發能力,就不可能擁有對產品發展趨勢和技術創新方向的定義權,更不可能在已經開啟的智能化時代,搶占智能終端的話語權,引領全球消費電子產業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包括美國蘋果、韓國三星,都是從芯片這一最基礎環節出發,作為融合軟件、硬件的關鍵融合點,打造了各具差異化優勢的智能手機等終端產品。
作為趙勇入主長虹后推動的第一個戰略體系,“三坐標”首次明確長虹未來的發展將沿著“產業價值鏈、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三個方向展開。其中,IC芯片(集成電路)與嵌入式軟件、工業設計一起,則被提升到長虹產業價值鏈上向核心技術和關鍵部品戰略延伸的科技創新實力的核心要素。
不過,在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林元芳看來,“IC芯片的研發設計能力,一直都掌握在日美等國的幾大跨國巨頭手中,中國企業想在這一塊進行突破面臨著‘任務重、核心人才缺失、投入產出周期緩慢’等壓力,突破的難度非常大,卻又是不是不掌握的核心元素”。
就整個中國消費電子產業來看,升級轉型也“迫在眉睫”。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消費電子產業的發展,只是依托在生產制造環節的規模化、批量化擴張驅動。隨著智能化時代的來臨,特別是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的商業生態出現,開始橫切全球各個產業領域,傳統消費電子產業鏈的“規模化制造驅動”開始失效。
經過7年多的布局、轉型、升級、蛻變,在產業形態方向上,長虹面向3C產業的跨界融合發展,相繼進入IT、通訊、信息家電、互聯網等領域,建立中國消費電子產業首個最具競爭力的“核心部件+整機”垂直一體化產業鏈與黑白產業跨界協同驅動體系。在商業模式創新方向,長虹通過布局從制造商向服務商、從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智能創造的升級,打通產品、內容、服務的界限,布局智能時代的全新商業模式。
同樣,在一直被外資巨頭牢牢掌握的產業價值鏈核心芯片、操作系統上,作為目前中國消費電子產業唯一具備“大規模、多品類”IC芯片設計研發的企業,長虹也成功為中國消費電子產業建立起從最底層的IC芯片、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操作系統,到完全掌控的等離子顯示面板硬件“芯片、軟件、硬件”全產業鏈競爭力,并從最底層的IC芯片設計創新開始,提升中國企業在終端市場和新技術產品上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只有掌握了IC芯片的設計研發能力,才能具備對終端產品核心功能的定義能力,實現科技創新成果的差異化優勢。否則,我們就會在與外資企業的正面競爭中,陷入形似而神不似,陷入同質化紅海競爭中”,長虹IC事業部總經理袁軍認為,一塊IC芯片卻是一件關乎整個中國消費電子產業未來競爭優勢的大戰略。
中國芯裝備全球化
正是一個個類似于長虹的IC芯片夢,構筑成了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作為處在當今全球消費電子產業技術創新金字塔最頂尖的“IC芯片”設計研發,正如林元芳所描述的“創新難度異常艱難”。不過,作為由一支全部從美國留學歸國博士團隊組合的長虹IC芯片事業部,卻依托長虹“三坐標“戰略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逐步壯大之路。
變頻控制MCU芯片作為由長虹研發設計第一塊面向空調、冰箱的IC芯片,填補了30多年來中國企業在變頻MCU芯片上的自主研發技術空白,也一直打破了此前由日美等外資企業所壟斷的變頻控制芯片格局。這也被認為是長虹在芯片領域“從無到有”一次跨越。
長虹IC事業部產品總監陳勇透露,“這一芯片將最先與集團旗下的長虹空調、美菱冰箱進行變頻化產品的深度創新融合,可以在短期內快速提升這兩大產品在節能、低噪、舒適等方面的產品優勢。對于沒有掌握自主芯片設計的企業來說,就很難從芯片底層進行產品創新,只能在外資企業的芯片平臺上改良,而且存在一個較長的來回磨合周期”。
類似的“從無到有”的例子,在長虹IC芯片事業部還有很多。在長虹具有全產業鏈優勢的等離子電視,在長虹IC事業部剛剛成立之初,外資企業掌握的等離子顯示控制芯片PDC價格在每片10美元左右,如今長虹自主設計的PDC芯片價格只有3美元。
就在日前長虹剛剛推出的智能語音芯片,則被認為是長虹IC事業部“從有到優”的創新性提升。當前市場上的語音芯片多為被動接受語音指令,存在誤別率低,應用到智能產品上之后存在著人機交互體驗不好等問題。
正是基于長虹在消費電子產業長達60多年的專業積累,以及對消費需求的長期研究與關注。長虹IC事業部通過與中科院聲學所的戰略合作,一舉推出了“長達6米超遠距離內識別、語音識別率高達90%以上,且能聽懂四川話等方言”等多種顯著優勢的智能語音芯片。
陳勇透露,為了更好地借助智能時代的云計算、大數據等服務優勢,長虹在這款語音芯片設計研發中,還特別增加了“主動學習能力”,借助云服務平臺對消費者的語音按照不同性別、年齡進行記憶,并具備了自動適應不同語音的辨別能力。
這款產品一旦大量就用到長虹空調、長虹電視等產品,在提升智能時代人機交互使用體驗感時,還將大大提升長虹智能終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而類似的“從有到優”的長虹原創性芯片設計定義能力,還體現在高品質電視圖像顯示處理芯片上。
據長虹IC事業部技術總監何云鵬介紹,“這款芯片,與國產微處理器芯片一起形成高端電視整機解決方案。特別是在近年來4K超高清時代,超高清內容的缺失,以及傳輸通道過程中的缺失,造成超高清硬件顯示缺乏足夠的內容支撐。而長虹設計的高畫質圖像顯示處理芯片不僅可以實現2K變4K,還能彌補高清內容傳輸過程中的信號損失”。
目前這一芯片已經被列入國家“核高基”項目,將于今年底率先在長虹電視上得到應用。
就長虹集團戰略布局來看,IC芯片只是產業價值鏈上的一個延伸點,但卻與長虹近年來在商業模式、產業形態的擴張形成了“三角支撐關系”,并打造了全球消費電子企業最具競爭力的“芯片、軟件、硬件”金三角支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