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家電時代,唯有在技術創新(智能化)、銷售渠道創新(電商等)和服務方式創新上下功夫才有立足之地。
屋漏偏逢連夜雨,當前,受外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以及房地產調控政策等影響,我國家電產業又迎來了“家電下鄉補貼”政策的終結,這也讓本來處于寒冬中的家電業更加“雪上加霜”。
博覽財經分析師王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家電下鄉補貼政策的退出,從去年開始,市場就有預期了。此次正式退出,可以說是預期兌現,整個行業乃至上下游產業鏈都應該有相應的準備,甚至逐漸消化了去政策的影響。
王慕認為,農村消費能力的提高,或許是該政策最終取消的根本原因。未來城鎮化發展趨勢,將從根本上解決城鄉消費需求和消費觀念的差異。
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為了刺激消費,我國推廣了家電下鄉補貼政策以及節能補貼等改善民生的惠民政策,寄希望通過拉動消費,實現經濟增長。最早納入家電下鄉補貼的是彩電、冰箱與手機,隨后又增加了洗衣機、熱水器、空調等產品也納入了各省市的補貼目錄中。
隨著家電補貼政策的細化,我國家電產業也在低迷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來自國家商務部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國累計銷售家電下鄉產品2.98億臺,實現銷售額7204億元。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家電下鄉政策在刺激市場消費的同時,也提前透支了國內家電市場的需求。
據媒體報道稱,電視、空調以及冰箱等產品通常更新換代年限為10年左右,在今后一段時間里,參與了家電下鄉補貼的用戶預計將不會再購買這類家電產品。
針對近日有一些觀點認為,雖然一二線城市家電市場處于飽和狀態,行業也出現過剩的問題,但是,家電農村市場的保有量仍有提升的空間,城鎮化建設會給家電市場帶來新一輪消費。
中投顧問家電產業研究員任敏琪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城鎮化的開發,新農村的建設都將會改善農村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方式,提高農村人均收入和收入增加,那么消費也會隨之而漲,那么,家電等耐用品的需求同樣會增加,甚至對家電的品質要求也會提升,將刺激家電市場并帶來新一輪增長點。
據最新的中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口數量是6.6億元,占國內總人口的50%以上。王慕說,對于整個家電產業來講,消除政策影響的根本途徑是要隨城鎮化發展路徑制定適時、適宜的地區銷售網絡和地區差異化銷售政策。
王慕表示,后家電時代,唯有在技術創新(智能化)、銷售渠道創新(電商等)和服務方式創新上下功夫才有立足之地,正值家電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兼并與重組極可能常態化,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家電企業才能最終存活。
任敏琪介紹,對于農村市場,家電新增長主要還是緣于城鎮化機會,能夠擴大家電產品的需求,對于一二線城市已經處于飽和,家電制造商以消費者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為發展方向,通過產業升級生產新產品,例如智能化的電器來吸引消費者對已擁有的家電更新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