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企業對營銷比較在行,其營銷模式成本也低。”11月14日,創維集團彩電事業部總裁劉棠枝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如此評價彩電業的新攪局者。
2013年,彩電業遭遇“門口的野蠻人”,一眾互聯網企業攜所謂模式創新涉足電視產業,并以低價為手段在市場上賺足眼球。
不過,在劉棠枝看來,互聯網公司對彩電業的沖擊是暫時的,這種沖擊更多也還只是體現在心理層面,“內容盈利的新模式還無法驗證,違反商業規律的一味低價注定難以持久”。
互聯網沖擊是暫時的
全球電視產業鏈每年有高達5000億美元的市場,但互聯網的進入正讓整個競爭格局趨于穩定的市場,面臨不確定的未來。在全球來看,谷歌、蘋果對電視業虎視眈眈。而在中國,樂視、小米等跨界者已紛紛推出互聯網電視產品。
市場變局之際,創維、TCL、康佳等現有電視業“大佬”誰也不敢怠慢。9月10日,創維聯合阿里巴巴在北京發布三款互聯網電視,搭載視頻、游戲、電商、支付等互聯網應用的同時,價格上也頗為“互聯網”。其中,一款42英寸產品的售價定為1999元。
“互聯網對電視業的沖擊確實有。”劉棠枝對記者表示,但幾個月的觀察下來,這種沖擊是暫時性的,更多只是在心理層面,讓消費者產生了一定的持幣待購的觀望情緒。
劉棠枝表示,互聯網企業做電視,標榜的是低價,其背后的邏輯則是:硬件不賺錢甚至虧本,通過增值服務來盈利。
目前可以看到的增值服務盈利方式主要是向用戶直接收費,以及廣告,但這兩者都還不成熟。劉棠枝對記者表示,中國電視消費者習慣了幾十年的免費看電視模式,對收費內容的接受度有多高呢?
“個別互聯網企業雖然提出了直接向用戶收費,但消費者在促銷期過后的續費比例才是真正的考驗。”劉棠枝說,事實上,目前主流的消費者還是傾向于通過電視臺來觀看節目,比如,前幾天萬人空巷的恒大隊比賽是通過電視直播。
至于互聯網電視的廣告商業模式,劉棠枝也認為現在還不是時機。“廣告收入模式的前提條件是大量的樣本,即用戶基數。”劉棠枝說,目前電視臺的用戶數以億計,移動互聯網的用戶也數以億計,但互聯網電視的用戶基數還很小,“在這個平臺上推廣廣告模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此同時,中國的寬帶接入速度、普及度,以及消費者體驗水平等諸多制約互聯網電視發展的因素,在短時間內都還無法解決,還需要時間來完善。
這意味著,互聯網企業鼓吹的商業模式創新還沒有到成熟的時候。
劉棠枝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企業涉足電視業所能帶來的沖擊就只能表現為淺層次的價格戰。
“互聯網企業涉足給彩電業確實帶來了一定壓力,首當其沖的就是價格。”劉棠枝表示,但從長期來看,這種低于成本的定價策略并不符合商業規律,“只不過,消費者對新出現的品牌和低價,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觀望,因此,這種影響只是心理層面的”。
在家庭互聯網的生態體系和商業模式完全成熟之前,創維在戰術上選擇了渠道分離的路徑。9月10日,創維發布了定位于線上銷售的酷開品牌,以區別于占據超過90%份額的傳統渠道電視機產品。后者仍繼續采用創維品牌。
不計成本的價格戰很危險
“電視機作為一個重大的耐用消費品,消費者在選擇時考慮的并不僅僅是價格問題。”劉棠枝表示,作為傳統彩電廠商,創維在供應鏈、物流、售后等方面有著互聯網企業難以企及的優勢。
劉棠枝表示,具體來說:第一,創維這樣的傳統制造企業有豐富的行業經驗,涉足電視已經25年,無論是研發、設計都富有經驗;第二,有很好的供應鏈,因為電視首先是一個硬件產品,穩定的供應鏈至關重要,在一臺智能電視產品中,作為上游核心零組件的液晶屏占據了總成本的超過70%;第三,傳統電視企業更專業。“創維80%的主營業務是在電視上,創維有自信和信心無論是硬件、軟件都做得比新進入者更專業。”劉棠枝說。
當然,劉棠枝也坦承,互聯網企業也有自身的優勢,這主要體現在營銷環節,“它們更熟悉互聯網的消費者,在宣傳推廣上所付出的成本也相對更低”,這是傳統電視企業應該學習的地方。
“創維并不懼怕互聯網企業進入電視業。”劉棠枝表示,創維早在2008年就推出中國第一款互聯網電視,今年又適時推出了專門針對互聯網消費群的酷開品牌,“我們一直在跟蹤新技術、新模式,并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自我調整”。
“現在彩電行業的互聯網,太瘋狂了,太注重低價,很多東西失去了理性。”劉棠枝對記者表示,互聯網企業應該警惕第三次泡沫的來臨。第一次互聯網泡沫出現在2000年左右,當時納斯達克的很多互聯網上市公司市值暴跌,很多公司破產倒閉。劉棠枝認為,第二次互聯網泡沫是2010年前后的團購潮,這個行業一度有3000多家公司,但一兩年下來絕大部分都銷聲匿跡了,群起群滅,其教訓值得重視。
“我呼吁大家要警惕彩電行業的互聯網泡沫。”劉棠枝表示,“互聯網企業扎堆在彩電行業,有些太瘋狂了,誰都可以做電視,誰都可以拼低價,不管成本是多少,不計后果,這很危險。”
電視面板供需不會失衡
今年下半年,大尺寸電視面板價格呈現快速下跌的趨勢。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50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面板價格同比下滑幅度約達20%。而32英寸以上面板單價下滑了約15-20美元,同比下滑幅度超過10%。
對此,劉棠枝分析說,由于面板廠預計消費者需求向大尺寸、窄邊框發展,加大了大尺寸面板的產能,因此造成面板價格出現調整。
“面板價格下跌,對彩電整機廠商來說是利好。”劉棠枝表示,這有助于降低彩電企業的生產成本,也有利于中國彩電企業占據大尺寸電視的市場,“這部分市場,尤其是65英寸以上市場,以往主要是外資廠商占主導”。
劉棠枝向記者透露,目前創維已經適時調整了產品策略,加大了在大尺寸電視上的推出力度,“55英寸產品上,我們已經有9款產品在售;65英寸產品上,我們也有5款產品在售”。而創維55英寸及以上電視機在所有產品中所占的比例已經從以往的6%-7%,上升到目前的約10%。
在可預見的未來,國內將有多條液晶面板8代線建成投產,業界普遍關注這種集中投產對液晶面板價格帶來更進一步的影響。劉棠枝認為,雖然液晶面板的供應會由于多條生產線的投產而增加,但消費者對大尺寸電視的需求也會增加,未來市場上的主流電視機產品將從以往的32英寸、39英寸,升級為42英寸、47英寸或50英寸。
“明年液晶面板供需會維持相對平衡的態勢。”劉棠枝說,面板價格繼續顯著下跌的可能性很小,畢竟液晶面板的價格已經處于上游廠商的成本邊緣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