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核”之路漫漫
一定意義上,國內作為全球最大消費電子制造國度,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大量企業卻無法登陸CES盛宴,“中國制造”的標簽只能出現在參展產品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凸顯了大陸地區產業鏈對核心研發設計和核心制造能力的缺失。
在技術上和核心制造能力上封堵國內產業已經是國際消費電子業的“陽謀”。2010年,京東方幾經借款、募資,終于建設起北京8代液晶面板線。然而就在量產前后,全球市場,32英寸液晶面板價格陡降20%。以三星為首的國際液晶面板業對民族企業展開空前的成本競爭:由于國際巨頭進入市場較早,他們的早期生產線已經收回成本,晚期線也穩定運營數年;相比較京東方則敢進入這個領域:伴隨之最多的詞匯是投資、投資、在投資!
與液晶面板相比,芯片制造業國內自主產業更為弱小。2005年,筆者參觀中科院計算所龍芯實驗室的時候,相關人員就曾經表示:他們最傷心的地方就在于芯片“流片”。也就是設計完成后,第一批樣品的試制。礙于國內不具有相應條件,龍芯只能大價錢委托臺灣企業去制造。這不僅加大了研發風險和周期,同時也可能面臨隨時被人“掐脖子”的危機。
在現在電子產業中,半導體制造和液晶OLED等顯示產品制造,同樣都是高投資、大風險、高科技含量的領域。而這結合業是整個消費電子產業最具集中力、壟斷性的關鍵產業節點。沒有二者的話語權,就不會真正具有消費電子業的話語權。三星和LG為代表的全球消費電子后起之秀在CES展的輝煌,無不是建立在上游制造和研發實力基礎之上的。我國臺灣地區企業的消費電子展上的輝煌,也與臺灣地區在上游產業的關鍵制造者地位息息相關。
有人曾經說過,進入半導體或者液晶工廠的車間,那種空前的潔凈度、安靜、幾乎沒有工人的高度自動化,就像是進入科幻世界一樣。在這些領域的實力,才是CES花花綠綠、凡塵蕭嚷之后的巨頭本質。這也是國內消費電子業界真正的痛楚:我們不僅需要更多的聯想、海信、TCL,也需要更多的京東方、華星光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僅大,而且強,才能真正實現支撐中國夢的“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