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如今越來越多,智能化的概念也層出不窮,但消費者購買智能家電時到底如何區分其“智商”高低?《智能家用電器的智能化技術通則》這一國家標準將從今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通則對智能家電的多項指標都作出了明確界定,標準首次明確,智能家電經過評測后將“智商”分為1級至5級,1級為最高級,確定智能化等級后發放智能化等級標志,并貼于產品醒目處,且在包裝箱上標注。
據悉,目前尚無同類國際標準,之前也無相關國家標準。筆者了解到,《通則》原本定在今年7月1日開始施行,但由于審批環節晚了,所以把時間改在了今年9月1日。
《通則》首次對智能家電給出了明確定義:采用一種或多種智能化技術,并具有一種或多種智能特性的家用和類似用途的電器。標準同時明確,家電智能特性是特指人工智能特性,即家電的控制系統所具有的類似人的智能行為,如自學習、自適應、自協調、自診斷、自推理、自組織和自校正。根據出臺的評判標準,簡單增加上網、3D功能的彩電已無法再被稱為智能電視機。
《通則》把家電智能特性檢測與評價內容分為智能特性、智能技術、智能結構3個層次,將檢測與評價方式分為整機檢測、聯機檢測和脫機檢測3種方式。通過檢測評價,每款智能家電必須認定采用了何種智能技術,是否因此產生性能提高、功能擴展的效果,并根據總得分將家電"智商"分為5級,即1級至5級,1級為最高級。評價的結果執行百分制,其中總得分80至100分為1級;60至79分為2級,40至59分為3級,20至39分為4級,0至19分為5級。
知名人士認為,新國標實施后,商家就不能隨意夸大自身產品的智能特性,有利于規范智能家電市場,使消費者免受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