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的人表示比較了解智能電視
仍舊有一半的人認為智能電視只是營銷概念
廠商與賣場大力鋪貨智能電視,但消費者對智能電視的認知度卻并不高,消費者正面臨“被智能化”,智能電視的發展恐是“拔苗助長”.
年過半百的王師傅去家電賣場買電視,但是他發現,現在的電視機與他記憶中的樣子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在他的印象中,電視還是那種有個“大屁股”的笨拙的機器,但是現在的電視不僅薄得只有幾厘米厚,還擁有更大的尺寸與更清晰的屏幕。不僅模樣有了變化,很多電視還能上網,也能下載應用軟件。王師傅發現,賣場里位置擺放最明顯的是“智能電視”和“云電視”,而那種“大屁股”電視早已不復存在了。
為了描述方便,姑且把智能電視和云電視統稱為“智能電視”,據奧維咨詢(AVC)月度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4月份國內智能電視銷量為40.7萬臺,比去年同期增長251.9%,環比增長97.2%,2012年4月整體智能電視銷量滲透率已達28.2%。
中怡康發布的數據也顯示,2011年中國智能電視的市場容量還只有524萬臺,2012年需求量則將超過1800萬臺,增長2.5倍以上,超過3D電視的市場份額,成為彩電市場的主流品種。
廠商與賣場大力鋪貨
智能電視是于2011年在國內市場出現的,僅僅一年時間,國內所有的彩電廠商就全部推出了各自的智能電視產品,以做PC為主要業務的聯想也于今年5月8日推出了三款智能電視。
海信電視相關負責人透露,海信智能電視今年的出貨量將占到電視整體出貨量的一半以上;康佳市場部一位人士則表示,康佳智能電視的出貨量已占到60%以上。
一方面是彩電廠商大舉進攻智能電視,另一方面家電賣場也不遺余力做推廣。無論是蘇寧還是國美等大型家電賣場,位置擺放最顯眼的都是智能電視,蘇寧華北區總部一位負責人稱,目前蘇寧賣場所賣的電視大部分都是智能電視,特別是國產品牌,幾乎都帶有智能功能。
消費者認知度不高
但是,與廠家和賣場不遺余力大推智能電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普通消費者對智能電視的認知度卻并不高,即使將智能電視買回家中,其智能功能也是被束之高閣。智能電視可謂陷入“曲高和寡”的境地。
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承認,雖然目前智能電視出貨量不斷增加,但創維智能電視的接入率只有30%左右,“絕大部分用戶買回去還是看傳統的電視節目”。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有關人士更指出,該協會與多家市場調研公司合作的調查顯示,真正的互聯網電視活躍用戶(平均每天開機1小時以上)的比例不 到10%。
新浪科技前幾日曾做過一項“智能電視消費者認知度調查”,截至6月18日中午,有1400余人參與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4.6%的網友表示“比較了解”智能電視,48.1%的網友對于智能電視與傳統電視的差別“只能說出個大概”。另外,有超過一半的人仍然認為智能電視“只是廠家營銷的概念,而不是名副其實的產品”。
“電視沒必要特別智能,因為人現在對電視的智能還不是特別的需要,尤其是電視也搞社交。”“什么是智能電視?我不知道我家的是啥,反正除了看電視的功能,沒用過其它功能。”“沒有革命性的創新,僅僅是平板電腦的平移。”“我家里有iPad,有電腦,我想不起來我為什么要買智能電視。”這些是很多網友目前對智能電視的理解。
其實,不僅是消費者,連家電賣場的銷售人員也無法準確介紹什么是智能電視。在北京昌平區回龍觀某大型電器賣場,當消費者詢問“智能電視與傳統電視有什么不同”時,導購員都無法準確回答。有的稱“智能電視就是能上網的電視”,有的稱“能下載軟件的電視是智能電視,不能下載軟件但能上網的是云電視。
智能電視拔苗助長?
因此,從目前情況來看,市場其實并未形成對智能電視的較高認知度、或者可以說市場并未形成對智能電視的較高需求,然而廠商與賣場卻在大比例鋪貨智能電視。智能電視的快速發展有拔苗助長嫌疑,消費者可以說是“被智能化”了。
移動戰略公司VisionMobile在去年11月底曾發布智能手機研究報告,全球智能手機滲透率僅為27%。北美和歐洲市場的智能手機滲透率分別為63%和51%。亞太地區、非洲和中東地區、拉美地區的滲透率依次分別為19%、18%和17%。
如果以2007年蘋果推出iPhone為時間點,智能手機經過5年發展才達到今天的規模,而國內智能電視市場才經過不到一年時間的發展就達到了28.2%的較高滲透率(奧維咨詢數據)。
智能電視市場不乏濫竽充數者
業內人士認為,智能電視雖有蓬勃發展,但是離真正意義上的智能電視生活差距還很大。一方面,智能電視的操作體驗還不夠好;另一方面,智能電視目前缺乏適合其平臺的軟件應用,海信集團副總裁王志浩認為,目前沒有一款應用是專門針對智能電視開發的,所有的智能電視應用都是由Android系統上的手機應用平移而來,而這些平移而來的應用沒有一款取得成功。
智能電視還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這也是開發者們一直謹慎擁抱電視應用的原因,91助手或許能代表部分開發者的顧慮,91相關人士表示,由于智能電視屏幕更大、分辨率更高,因此應用開發的投入比手機要大,但電視目前的付費渠道還未形成,對智能電視的應用開發處于觀望之中。
在智能電視整體生態系統還未成熟的情況下,在市場需求還未形成的情況下,廠商和賣場實際上是在單方面強行用智能電視取代傳統電視。那些領導廠商確實在引領行業推出新產品,但不排除也有企業是在“濫竽充數”、所售的智能電視實際上是偽智能,或者僅有智能電視的概念。
智能電視相對于傳統電視而言價格偏高,一般售價都在5000元以上,貴的則要上萬元。比如某國產品牌的46英寸平板液晶電視機價格為5999元,而相同規格的智能云電視價格則為7999元。智能電視廠商將普通電視打上“智能”概念后,搖身一變就貴了幾千元錢,利潤空間的擴大促使廠商大力推廣智能電視。
另外,家電專家羅清啟認為,廠商爭相推出智能電視也可能是因為陷入“囚徒困境”,因為智能電視是未來行業發展趨勢,大家都在做、不做不行。
因此,盡管智能電視才剛起步、發展還不夠完善、行業前景也并不明晰,彩電廠商仍然大力鋪貨智能電視,其實是一種“卡位”策略。
廠商應該耐心培養用戶
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曾在公開場合表示看好智能電視發展前景,他認為智能電視將是“下一個上千億元的金礦”。
不過他同時也認為,智能電視市場才剛剛開始,這個市場不會一下子變得特別火爆,智能電視的拓展有一個過程。
聯想數字家庭事業部總經理熊文也表示,智能電視目前的職能應當是培育市場,應當是讓消費者逐步認同智能電視的作用。
新浪科技做的“智能電視消費者認知度調查”顯示,只有24.1%的網友表示不考慮買智能電視,而表示已經購買和打算購買智能電視的比例之和達到了48.9%,另有27.0%的網友正處于觀望之中,這證明智能電視市場實際上有潛力可挖,只是彩電廠商需要有足夠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