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包括OTT TV在內的許多新概念不斷涌現,在各種新名詞讓人眼花繚亂的同時,我們需要靜下心思考一下:
五花八門的新名詞
無論是2012年3月召開的CCBN中國國際廣播影視發展論壇,還是最近許多國內業內人士討論的熱門話題,都看到各類關于TV的新名詞接踵而來,應接不暇。然而,許多新名詞的定義很容易相互混淆,故有必要對OTT TV、智能電視及社交電視等進行探討與比較。
“OTT TV”對應英文Over The Top TV,目前并沒有很明確的定義。從2009年11月BCi與Endurance Technology發布的報告,以及2010年9月Connected TV網站發布的報告看,都將OTT TV定義為:通過互聯網將音視頻直接發布到用戶連接的設備,其允許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在任何設備上訪問服務。
“智能電視”對應英文Smart TV,在Wikipedia及Answer.com上都對其解釋為:有時也指Connected TV或Hybrid TV(但不要與IPTV、Internet TV及Web TV等混淆),是一個用于將互聯網與Web2.0整合到現代的電視機及機頂盒的新名詞,也指計算機與電視機/機頂盒的技術融合。其目前尚處于初期階段,技術層面主要涉及操作系統、界面設計及社交網絡。
“社交電視”對應英文Social TV,即在觀看電視時用戶可以同時進行通信、互動或者其他的與電視內容相關的社交化行為。社交電視不是簡單的通過電視來訪問社交網站,而是通過社交技術或平臺來支持用戶進行與電視相關的社交活動。社交電視領域專業人士張磊指出,有三個原因促使社交電視迅速發展:一是社交電視將會有效提高收視率,二是智能手機的發展促進了社交電視服務的興起,三是社交電視改變廣告的投放方式。
正被熱議的OTT TV
CCBN2012高峰論壇的第三場分論壇主題為“三屏互動DVB與OTT”,從此可以看出OTT TV在國內正被熱議。我們不妨看看這個論壇上有關嘉賓的主要觀點。
深圳佳創視訊副總裁高見稱,做OTT業務系統首先考慮到要和現有的廣電的系統有效結合,并開發基于統一平臺的多業務承載的平臺以承載OTT業務。同時,傳統的機頂盒要承載很多的OTT業務,包括未來未知的業務,搞不好就要做終端系統的大量的升級,所以可仿造蘋果和安卓的模式做智能終端,這個平臺是基于安卓的操作系統的。
中國廣電友好網聯盟副秘書長王洪軍稱,OTT在廣電系統大規模推廣可能還有一些問題,不僅有政策問題,還有開展了以后老百姓付費意愿及要求增加服務的意愿問題。國外OTT產業鏈上下游的利益已經在合理分配了,在國內有線電視費一個月27元左右看200多套節目,但是OTT一個月十幾個美元,這塊老百姓愿不愿意掏錢呢?
中國互動媒體產業聯盟副秘書長楊昆稱,OTT現在不要夢想把IPTV或互動電視替代。建議OTT借船出海,主動和網絡運營商聯合。具體注意三點:第一,OTT要有友好的人機界面,讓用戶以讓最傻瓜的方式操作;第二,OTT要解決好終端定位的問題,開放與封閉各有利弊;第三,OTT要注意產業鏈協作,補上兩個短板:營銷和網絡保證。
富士通半導體市場經理卜陽春稱,討論OTT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借此吸引用戶,并產生更多的價值。其實OTT本身不是一個很新的概念,它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它里面有很多的應用,這些應用是非常關鍵的,但不是說每個應用對運營商都有利。
除CCBN2012相關論壇外,還有其他業內人士也對OTT十分關注。中廣互聯曾會明稱,推動OTT與有線電視DVB的深度融合,有可能走出一條中國式HbbTV的成功之路。其提出幾條思路:第一,互聯網電視牌照商有需求;第二,選擇與有線網絡合作強過電信;第三,有線運營商有需求;第四,深度融合才能持續發展;第五,新“1+1+1模式”的創新——互聯網電視牌照方+當地電視臺+當地有線網絡;第六,雙方談判的焦點問題有:界面、菜單的方式與分割,App Store的管理歸屬權,增值業務、廣告、電子商務等業務的運營權及利益分配比例等;第七,政策有限制但可能會變化:相關政策規定對于OTT與DVB的融合可能帶來一些難度,但技術及管理上應該有解決方案可以較好地規避,且相關政策可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
從以上情況看,目前國內OTT TV在趨向走熱的同時,廣電行業對其發展頒布了“保護政策”,目前能開展OTT TV業務的僅有CNTV、華數、百視通、南方傳媒、湖南電視臺、國際廣播電臺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這七家牌照商,均為廣電系。OTT TV很像是互聯網電視2.0,國內牌照商可能會優先選擇同為廣電系統的有線電視合作,但商業模式是目前國內OTT TV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OTT TV、智能手機及社交電視等在內的新名詞層出不窮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思考,未來電視的潮流究竟會向什么方向發展?
如果說國內OTT TV是互聯網電視(Internet TV)概念的演進,那么國際上的OTT TV的概念則更廣泛,特別是其智能電視則是其“允許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在任何設備上訪問服務”的提法,更說明了這一點。并且,國外的OTT TV實際上涵蓋了智能電視及社交電視等概念。
顯然,國內的OTT TV業務受到了廣電系統的政策保護,加上商業模式尚未定型,致使國內不同行業對OTT的發展出前景有一定爭議。然而,國外的主要OTT TV業務提供商(如Netflix及Hulu等)卻幾乎一致看好。Hulu的CEO基拉爾和Netflix的CEO哈斯廷斯都認為OTT TV前景不容置疑。
ITMedia Consulting于2012年4月發布的“The Internet Era of TV”報告稱,在新的TV生態系統中,OTT TV代表了對增長的內容消費和選擇需求的答案,用戶想把正在觀看的東西與在線應用進行整合,想與朋友們分享經歷,經常會同時使用第二個屏幕設備。我想后者正是社交電視的概念,而相關數據表明,在電視節目播放之前、當中及之后都有相當多的分享出現在社交網絡上。
ITMedia Consulting的報告還指出,現在的市場還處于新興階段,盡管存在不確定的經濟框架,但OTT的收入有望到2015年達到19億歐元,看增長率為53%。
談到“未來電視”,正好Dijit Media創始人杰里米·托曼(Jeremy Toeman)在TechCrunch發表文章,稱有5個過度炒作的“未來電視”概念,它們分別是:第一,電視的未來和語音控制和手勢有關;第二,電視的未來就是社交電視;第三,電視的未來就是淘汰有線電視;第四,電視的未來就是應用;第五,我們熟悉的電視行業會消亡。他后三條觀點也許會讓傳統電視及有線電視行業放松了一少,但其對前兩條觀點的反對值得思考。
談到“電視的未來”,恰好Informa最近也出了一份報告。其中提到云電視有潛力解決付費電視的幾個最大挑戰:一是多屏設備的挑戰,二是OTT的威脅,三是技術層面的挑戰,四是設備成本的挑戰。報告還指出,運營商在處理智能電視的融合時有三條策略:一是基于網關,二是擁抱OTT,三是智能電視的選擇權(如通過Hybrid TV機頂盒在提供IPTV的同時提供OTT服務)。該報告還提出了社交電視三條發展策略:一是要與社交媒體伙伴建立關系,二是要與觀眾建立社交關系,三是建立相關的社交廣告模式。
總之,OTT TV、智能電視、云電視及社交電視的確是其中最受關注的幾個概念。其中,OTT TV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也正成為潮流,而智能電視則正向OTT TV融合,社交電視則是今后觀看電視的一種伴隨習慣,其促使電視與社交媒體結合不斷緊密,而云電視則是所有這些新型電視的基本支撐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