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今年春季彩電市場以來,國內各大彩電品牌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新產品。其中,“云”概念電視成為了每家企業必打的概念牌。市場上的國內彩電企業高端產品機會被云電視擠滿。然而,這些近七八十款云電視有個字有著各自的特點,功能和宣傳賣點完全不一樣:語音功能、手勢功能、下載功能,頗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意味。
然而,在紛呈的“云”概念侵擾國內彩電市場的同時,也爆發出了不同聲音:4月12日,在海信電視春季新品發布會上,海信電器多媒體研發中心副總經理簡志敏稱,市面上根本就沒有所謂的云電視這個門類,而只有智能電視。此言一出,立時引起軒然大波!對于云電視的糾紛,云概念的不同認識,到底誰對誰錯?云電視的未來如何發展,顯然已經成為業界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
云電視最早出現在2011年的春季彩電市場上,是即互聯網電視之后,國內彩電市場上有一創新產品。國內主流彩電品牌,都已經在去年或者今年推出了自己的“云”電視產品。外資品牌則呈現一邊倒的態勢,基本上沒有“云”概念產品問世。不過,多數外企業在銷售中,都會向消費者強調,云電視就是智能電視。外資企業也有大量智能產品上市。例如,今年春季三星就號稱“智能電視要占到75%”的比例。
在2012年的五一家電銷售傳統旺季中,“云”電視成為了各大本土彩電品牌“賺錢”的利器:一臺擁有云概念的彩電產品,往往售價高于同等顯示尺寸,但是沒有云概念的產品2-3成——這對于凈利潤率一直保持在1-3%的平板市場絕對是一個“超級金礦”。
據媒體報道,一款47英寸液晶電視價格不到6000元,而同尺寸的“云電視”售價高達萬元。這種“傍云”就高價的現象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云電視產品本身是互聯網電視進一步發展的產物。相對傳統電視產品,云電視在硬件上、軟件上都有特殊的配置,這是推高云電視售價的原因之一。不過,對于目前云電視的高價,主要原因還在于廠商追求的“高利潤”。
面對云電視的高價和廠家的熱炒,普通消費者卻往往比較“暈”:據中國電子商會近日發布的一項數據顯示,有77%的消費者對智能電視和云電視的概念感到“很模糊”。而對于自認了解部分“云”電視產品和概念的消費者,超過7成的“云”知識只是來自賣場導購員、或者彩電廠商的宣傳。在“云”電視競爭中,消費者完全處于不對等的信息戰的“弱勢”一方。
信息弱勢是消費者產生盲目購買,或者愿意高價買“云”電視的原因之一。此外,彩電消費的特點也構成了消費者購買云電視的動力。
近年來,彩電市場新概念層出不窮:多媒體電視、網絡電視、卡啦OK電視等等,這些新概念雖然大多數的實際應用并不如人意,卻能吻合彩電消費市場求新、求好的大眾心理:彩電是家庭大宗消費品,是長壽命使用產品、更是客廳面子產品,尤其是在新婚和新房市場上,消費者超前消費、購買相對高檔產品、暫時不會落后的產品的意愿很強烈。
同時,彩電市場又是一個“導購”優勢市場。目前的彩電產品同質化嚴重。即便是新興的“云”功能,也很難形成差異化:例如,語音功能很多個品牌產品就都具有。面對這樣的情況,消費過程中,導購員就起了關鍵作用。而今年五一市場,國內彩電廠商無不把“云”作為宣傳、導購和產品推銷的重點。
多種因素交叉作用是構成今年五一市場,云電視能夠“大顯神威”的關鍵因素。云電視把持的高端彩電市場已經成為,眾多彩電企業主要的利潤來源。
正在云電視大舉上市,熱銷之際,國內彩電市場重量級品牌,海信突然提出“沒有云電視”,只有智能電視的概念,引起業界關于云電視的“真假”之辯!
“云”的概念最早來自于網絡領域,是一種IT技術,是網絡通信技術與計算機計算技術融合的產物。其發展過程與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 )、分布式計算(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計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網絡存儲(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虛擬化(Virtualization)、負載均衡(Load Balance)等傳統計算機技術極為緊密。云計算可以認為包括以下幾個層次的服務: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件即服務(SaaS)。我國已經把“云計算”作為重大基礎設施來發展,幾個主要的一二線城市都提出了云計算中心的概念。
如果用通俗的語言將,云計算可以作如下比喻:傳統的計算機技術可以看成是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發電站,電燈、看電視各家發各家的電,互不相關;云計算,大家共有一個發電站,通過電力線網絡為各家供電。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公用的發電站效率高、環保、易于管理、安全性更好,同時能夠提供更強大的電力保障。云計算的本質,就是將分散的計算和存儲服務器集合起來,共同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并依賴高速的互聯網通信為消費者和各種客戶服務。
因此,談到”云”至少包括了基礎的網絡通信、計算機技術、相應的軟件計算技術、負載管理技術、協同計算、網格計算等技術,是一個綜合性的技術門類:如果一個企業或者單位,要獨立建設一個云體系,至少需要千億級別的資金投入和數年的時間投入(事實上,全球范圍內還沒有一家企業有能力提供云計算所需要的所有技術和產品)——效益大、投資更大的特點使得,各國政府都將云計算和云本身作為一種公共社會資源、社會基礎設施來規劃管理。
對于普通的用戶,云計算的最大好處是:終端產品變得簡潔,應用變得簡單——不用安裝復雜的客戶端程序(您需要的只是一個簡單的展示與操作界面),所有程序規則都在服務器(云)上;您也不用在本地存儲數據(數據也在服務器上);同時您的個人設置也保存在服務器上:這樣做的好處是,無論應用者更換到怎樣的終端設備,都不需要重新做復雜的設置,只需要一個固定的授權賬號,就可以享用“已經習慣了”的各種網絡和計算服務。云計算實際上是跨平臺計算應用的基礎。例如,廣泛使用的聊天工具QQ的好友信息存儲,實際上就是“云存儲”。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云計算基本上與計算機、網絡、軟件、數據四個因素有關系。云電視應用的云計算也不例外。也就是說,“云”與傳統TV功能并沒有任何關系,相反地“云”則與現在新興電視的智能功能、智能計算、可以安裝軟件、可以上網等功能有緊密關系!能夠進入“云端”獲得各種云服務的產品,一定是一個可以自由聯網、自主安裝各種程序的“智能”計算設備。也就是說,云電視一定是“智能電視”。
如果一臺智能電視接入了“云端”服務:無論是數據型、計算型,還是智慧咨詢型的云服務,都意味著這臺產品現在就是一個“云”產品。但是,如果這臺電視機,只是在使用普通電視功能,根本沒有上網,也就談不上是不是“云電視”。新興的電視機,作為一種智能終端,可以自主選擇是否接入“云”服務系統,而不是必須是這樣的產品、或者那樣的茶品。
事實上,云技術的絕大部分都與終端設備沒有任何關系:雖然云技術和云概念是本世紀才提出的,但是上世紀生產的計算機產品同樣能成為“云”的一員,任何的智慧型聯網終端(無論其設計制造時間是在云概念誕生之前、還是之后)都可以自由享受“云服務”——這種兼容的特性,也是“云”技術的最本質要求之一——從這個概念上將,海信提出沒有云電視只有智能電視的觀點,就頗具科學性:因為對于“云”技術而言,并不要求終端設備具有“特殊的”設計和功能。對于終端設備,云技術更像是一種應用,也就是“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件即服務(SaaS)”的概念。所以可以說,一臺智能電視,在應用云服務的時候,就是云電視;如果他沒有接入云服務,他就不是云電視。
在討論目前的云電視到底有多“云”之前,必須先明確一個概念:云計算是一個新興事物,云技術還處于開速發展階段,云應用還處于產業培植的初期階段。如果有了這樣的認識,自然可以得出,現在的云電視不可能具有真正成熟的“云應用”的結論。實際上,對于云電視市場,一方面是廠家的熱捧,另一方面則是消費者的“極低應用率”。
研究數據表明,市場銷售的網絡電視的實際有效網絡接通率不足40%;其中多次長期有效使用網絡的概率更是低于一成。而網絡接入是“云計算”功能使用的必要先決條件。極低的網絡電視接入率,足以說明,云電視的銷售火爆,并沒有真正成就“云應用”的火爆!
導致“云電視”應用不起來的原因很多:例如輸入輸出設備不方便(傳統電視遙控器,并不適合作為智能電視產品的輸入設備);產品功能使用復雜、專業,多數中老年消費者根本不會用;習慣網絡應用的年輕人更細化用電腦和智能手機上網等等!但其中最終的原因則是,云電視的“各種云應用”數量少,不同品牌的云應用高度重復。
筆者在銷售賣場了解到,一般的導購解說員基本是將原來既有的各種“網絡”功能,例如無限電影下載、在線電影觀看等都“解說”成網絡功能。除此之外的新興功能主要包括網絡聊天、微博、購物,語音電視技術、體感操作等。如果在此之外,再讓導購人員介紹新的“云功能”,就主要涉及操作系統平臺、cpu、無限程序下載等智能電視內容了。
對于智能云電視的內容和應用匱乏,業內認為主要原因無外乎兩點:第一是“云”計算是個新興事物,云計算在智能電視上的應用更是一個新興事物,“市場”還沒有準備好,提供足夠的“云服務”給智能電視機產業。另一點則在于,云電視的主要推動者,或者說是智能電視的主要推動者,還集中在傳統的彩電硬件企業,而云計算服務則需要基礎設施企業、計算技術企業、內容商和網絡企業來提供。
云電視的主要推動者:彩電企業,既不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快的網絡接入速度、也不能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影音內容服務、還不能開發出獨特的電視應用程序或者娛樂游戲、也不能為消費提供可靠地云端存儲與安全管理。
拿現在流行的“網絡購物”為例,如果將這項服務移植到云電視上,讓電視購物也變得和網絡購物一樣方便、透明、便捷。那么至少需要貨物銷售商、軟件程序和網絡程序開發者、信息服務接入提供商以及網絡金融服務商的共同努力,才能搭建起來整條“服務鏈條”——這其中,彩電企業能起到的作用非常簡單:制造一臺能上網、能自由安裝程序的電視機即可!
市場調查表明,多少購買“云電視”的消費者最終的應用情況并不理想,往往具有一種被“忽悠”和被“云”的感覺。這與彩電產業自身只是云技術的終端產業鏈的一部分的“技術性產業劃分”有關系。是單純的彩電產業企業的努力無法改變的一種社會事實。某種意義上,雖然云電視市場空前火爆、熱銷,但是實際上彩電產品和彩電本身還站在“云”的外面:巨大的彩電云應用的市場,連冰山的一角都還沒來得及揭開,就被彩電企業如此熱炒,大有透支市場之嫌!
“云”電視&&智能電視
無論云電視,還是智能電視,其本質是一樣的:都代表了彩電產品向IT產品,智能計算產品的過渡發展的趨勢。云電視、智能電視之爭更多的是“一個產品兩個叫法”、“一套技術兩個牌子的問題”。
國內著名電器專家陸刃波指出,云電視實際上也是智能電視的一種,其差別就在于是否能夠提供豐富的獨家網絡服務,而不僅僅只是一個搜索引擎。他認為,目前市場的“云電視”屬于提前“透支”的產品,大部分商家只是在炒作這種新概念,真正能提供豐富自有內容的廠商沒有幾家。這充分印證了海信:沒有云電視,只有智能電視的說法。
而從云計算的產業鏈分工上,彩電企業主要充當的是終端硬件廠商的角色:這實際上與現在彩電企業過分宣傳云功能——電視遙控、視頻點播、點歌臺、互動游戲、視頻回傳、照片分享、傳文件、QQ應用,如QQ視頻、QQ音樂、QQ通訊、騰訊微博、搭載基于Android4.03、人臉識別、多屏互動、自由交互、無限拓展、3D專區等等功能性東西的作法是相矛盾的。
“其實,云電視不是一家、兩家彩電廠商可以自己搞出來的,因為內容服務需要強大的開發團隊,真正的云電視產品還尚需時日。 ”陸刃波認為。他還舉例說明,蘋果的產品賣得好,與其應用服務的豐富度有很大關系,但即使是蘋果也需要大量的應用開發商支撐其應用市場,而“云電視”想要發展成熟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強調云電視產品的發展,必須強調更多的“產業鏈”環節的積極性,更多產業環節的成熟和更多非彩電企業的大舉介入。
而對于彩電企業自身“老老實實”把硬件這個本質工作做好才是真的對消費者負責,才是真的云電視時代、智能電視時代利于不敗之地的硬道理。
還業內眾多分析人士認為,現在彩電企業強調自己不擅長的軟件,反而忽視自己在硬件設計制造上的優勢,有本末倒置之嫌。事實上,在國內彩電企業炒作云概念的同時,外資企業并沒有采納這種特殊的稱謂。在全球彩電市場上,“智能電視”才是真正的獲得廣泛認可的新興電視的稱謂。因此,即便是國內主打云概念的彩電企業,也不得不宣稱其產品為“智能云”,或者“云智能”。
本質上,所有的智能電視都將是云電視。而對于消費者,彩電的智能計算能力、對未來的兼容和可擴展性,比較一時的一兩個功能更為重要。超前購買彩電的消費者,更需要關注的是產品的計算硬件的性能,而不是現有的少數應用(這些應用很肯能消費者并不需要,也可能在將來被更新的應用替代)。業內的選購專家,多數認為消費者購買彩電,尤其是智能產品和云產品,應當把CPU的性能(包括主頻、型號、廠商)作為最重要的參數考察,而不是集中在銷售人員推銷的虛無的概念,或者一兩個功能方面。
云電視也好,智能電視也好,最終必然進入一個IT化的競爭時代:云技術和智能技術本身就是IT技術。在這場競爭中,彩電企業的首先得身份是硬件開發和制造者,彩電企業必須把握這個“硬件”制造商的本質:那就是開發出兼容性更好、速度更快、運行更穩定的智能電視機,并不斷降低產品的價格,以求獲得更為廣泛的應用。而至于云電視的“應用軟件、內容和平臺”,則應當又具有更強的IT實力的軟件企業、內容服務商唱主角,彩電企業起到配合性的作用。
目前,對于云電視的質疑之聲已經不少。彩電產業制造商,向硬件,向彩電的傳統顯示功能、音響功能,向彩電的新興的計算功能的回歸趨勢已經基本形成。隨著智能電視市場的逐漸成熟,經過市場檢驗而最終獲得生存的產品,必然首先是硬件性能過硬、軟件兼容能力強大的產品,而不是擁有幾個“概念性”光環的產品。透支市場總是短期有利可圖,必是不能長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