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網融合政策的推動下,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原本以終端制造為主的彩電業迎來轉型期。一方面,整機企業不斷向芯片、軟件、模組、面板上游延伸,在新型平板顯示技術領域進行前瞻性布局;另一方面,彩電終端生態系統發生深刻變革,“終端+軟件+內容”模式成為評價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未來全球彩電產業的競爭更多的是基于品牌與技術之上的滿足消費需求的價值供應競爭,而我國彩電企業必須加快轉型升級,使彩電上游、終端產品、內容服務融合發展,完善產業鏈建設,才能在全球彩電格局中搶占先機。
令人欣喜的是,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國已躍升為全球最大的彩電制造基地和消費市場。在彩電產業鏈上,掌握上游面板資源是重要環節,近兩年中國大陸面板產業崛起,不但京東方和華星光電自主建設的兩條8.5代液晶面板線相繼量產,同時吸引了三星、LG等面板巨頭在中國大陸投資建廠。在終端市場,海信、海爾、TCL、長虹、創維、康佳6家企業的彩電產量占國內彩電總產量的半壁江山。根據WitsView在3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上述6家彩電品牌出貨量達333.1萬臺,月成長達29%,年成長高達52%。4月份月成長率約為31%。值得一提的是,DisplaySearch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TCL集團全球LCD電視機市場占有率從2011年的4.9%提升至5.6%,排名由第七位上升至第五位。
面對眾多驕人的成績,我們卻喜憂參半。與三星、LG等國際面板巨頭相比,我國彩電廠商規模仍存在差距,尤其是三星產業鏈的高度垂直整合能力中國大陸彩電廠商無人能及。在智能化戰略下,三星、索尼等跨國公司紛紛調整戰略方向,意圖繼續做新時代的強者。新的市場發展機遇下,我國《數字電視與數字家庭產業“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進彩電整機企業向芯片、軟件、背光、模組、面板等上游領域延伸,要鼓勵支持彩電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和服務創新。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彩電業轉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一方面,加快平板顯示產業建設。如今全球液晶面板產業呈現合縱連橫的格局,鴻海入住夏普、索尼牽手友達、松下合作索尼,一系列事件表明,中國大陸企業要想獲得話語權,必須首先把TFT-LCD的規模做大,在有了規模的前提下,再緊抓TFT-LCD的技術創新。對于OLED顯示技術,中國企業也應把握市場發展趨勢,從中小尺寸做起,穩扎穩打。此外,中國大陸企業也可以借鑒“聯盟”的模式,共同推進新技術的發展。
另一方面,終端和內容服務要緊密結合。智能時代內容為王,作為數字家庭的核心,智能電視更是三網融合的最佳載體。由于芯片的高度集成和系統平臺的開放性,智能終端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制造商產品的差異性將集中表現在內容服務上。相對于IT服務廠商,我們不得不承認彩電企業云計算能力稍遜一籌,國內彩電廠商在探索新模式、新技術的同時,更應該注重與內容提供商、運營商的合作,努力拓展全產業鏈的合作模式。事實上,對于彩電廠商而言,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的興起,雖然是挑戰,更是機會,只有立足全產業鏈發展,才能提升我國彩電業的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