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智能電視上周正式上市,引發消費者圍觀效應,傳統電視企業也對這個重量級的跨界攪局者保持高度警惕。盡管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對智能電視寄予很高期望,誓言“希望能夠在智能電視領域獲得與PC領域相似的領導性市場份額”,但是市場對此并非一片樂觀。
有業內人士指出,聯想智能電視定價高,渠道基礎薄弱,缺乏家電業營銷推廣經驗,也不具備上游核心零部件自主生產能力,這四大軟肋都讓聯想智能電視能否改寫行業格局打上了大大的問號。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就表示,如果聯想智能電視與TCL、海信等品牌的電視并無本質性區別,那么,要想在激烈競爭的彩電市場分一杯羹,是相當困難的。
四大軟肋考驗聯想
在廣州天河路蘇寧電器賣場記者發現,聯想智能電視銷售專柜前,時不時有消費者圍觀和咨詢。“聽說聯想在賣智能電視,現在看到了實物,確實比較新鮮。”一位陳姓消費者告訴記者。不過,對于聯想42英寸智能電視的售價高達6000多元,該消費者表示還是難以接受,“傳統42英寸LED液晶電視的售價都在3000多元,這個智能電視卻要賣6000多元,高出一倍。”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移動互聯及數字家庭業務集團總裁劉軍告訴南都記者,在渠道方面,聯想電視首先會在蘇寧、國美等大賣場,淘寶、京東、蘇寧易購等網站,以及大型購物中心里的聯想3C店這三類渠道銷售。據悉,由于還處于試銷階段,目前聯想智能電視只在一二線幾個城市鋪貨,并沒有深入到三四線城市及鄉鎮。奧維咨詢常務副總經理文建平表示,聯想原有的專賣店、分銷商,并不一定適合賣電視,電子商務也還不是電視的主要銷售渠道。如何借力電視銷售專業渠道,并提升聯想專賣店、分銷商的電視銷售能力,也是聯想面臨的一大挑戰。
在楊元慶看來,智能電視就是大尺寸PC,聯想智能電視的賣點就是“智能”。不過,要讓普通消費者接受這一理念,絕非朝夕之功。統計數據顯示,那些已經購買智能電視的用戶中,只有10%的人在使用上網功能,絕大多數消費者還是將智能電視當做普通電視在用。這也說明,智能電視市場的培育,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此外,相對于PC,聯想在家電制造環節上并不具備太多的優勢可言。國內國際幾大彩電生產商,都有自己成熟的生產線,部分企業還具備核心零部件自主生產能力(如三星),而聯想目前還是找別人代工,在成本控制方面,顯然要比那些傳統彩電企業要弱。
因為面臨四大軟肋,不少業內人士并不看好聯想智能電視的前景。專欄作家梁振鵬就表示,在PC、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領域都不以高端品牌自居的聯想,進入完全陌生的彩電業之后卻要走高端價格路線,這使得聯想智能電視的銷售風險大增。劉步塵也預言:“也許蘋果進入智能電視領域會改變全球彩電產業格局,但是聯想不會。”
但在楊元慶看來,像智能手機取代傳統手機一樣,智能電視取代傳統電視是大勢所趨。而聯想在智能電視領域,也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最被楊元慶看好的,是聯想智能電視的消費者體驗。“此前智能電視用不起來,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內容不豐富,沒有什么可看、可玩的,當然用不起來。第二個是操作不方便、不簡便,有內容也用得不舒心。我們的智能電視恰恰是為了解決這兩個方面的問題。”
“智能電視也是一樣,不只是接受廣播式的電視,而是視頻點播VOD的方式。還有通過應用商店實現游戲、教育的應用。所以我們的工夫都是下在這里面,聯想要集中做的事情,是把硬件設備做好,把客戶體驗做好,做出一兩個關鍵應用來,并向第三方開發商提供一個開放平臺。這是為什么我們跟百視通公司、上海文廣、新浪等內容提供商合作的原因。這些方面是聯想的優勢。”楊元慶強調。
另一方面,作為全球第二大PC廠商,聯想在供應鏈的管理和全球采購方面的優勢,對其智能電視業務也能提供巨大的支持。劉軍告訴記者,“聯想會利用大的采購優勢,來優化采購的成本。在供應鏈管理上,傳統電視行業可以用月為單位計算庫存,但電腦行業是周甚至是用天來計算庫存的。聯想希望最大限度地壓縮庫存,增加周轉,使得第一時間點把最新的技術用最低的成本帶給客戶,這是聯想運營智能電視業務的一個長期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