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為“廣州乃至珠江三角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新典范”的工程——廣州LGDisplay(以下簡稱“LGD”)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前日正式奠基,加上京東方、華星光電以及蘇州三星項目,國內的多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線扎堆亮相,業界再次掀起“產能過剩”的激烈爭辯。
創維集團(參股廣州8.5代線)總裁楊東文在接受專訪時指出,一直以來,“缺芯少屏”是制約著國內彩電廠商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8成液晶面板仍依賴進口,而國內多條面板線投產以后,這一局面將得到徹底扭轉,“到2015年,8成國產也不一定呢”。
國產面板采購量將激增
根據DisplaySearch的數據,中國2011年銷售液晶電視4452萬臺,超越了傳統液晶電視超級市場北美和西歐,成為液晶電視最大的市場,預計2014年更將達到5720萬臺,占全球液晶電視市場的22%。
除了終端市場,今年4月起開始調整的液晶面板關稅也直接引發了上游產業的激烈變化,加上液晶面板的價格從今年開始走出低谷,部分液晶面板企業在上半年就實現扭虧,此前拖延已久的韓系面板線——廣州8.5代線和蘇州三星項目本月終于開工。楊東文預測,未來3~5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的生產地。
而在談及廣州項目時,楊東文指出,創維主要是從供應鏈的角度考量決定參股,這可確保創維獲得更穩定的液晶面板供應,并降低運輸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進口面板運輸成本高
不過除了韓系兩條面板線,包括華星光電、京東方等多條生產線已進入量產期,南京方面更是透露出要建10代線的雄心,各地如此密集的投資,讓業界擔憂彩電市場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會否產能過剩。
楊東文對此指出,面板生產企業多集中在日韓以及我國臺灣地區,面板制造出來后要運到我國大陸,由于面板對運輸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在運輸環節中增加了大量成本以及損耗,目前創維的液晶面板仍有超過8成依賴進口。而本土生產線量產以后,采購量將會迅速增長,雖然具體的比例不好預測,但“到2015年,8成國產也不一定呢”。
在區域優勢上,珠三角地區在全國平板顯示產業中地位突出,從整機生產制造來看,珠三角地區是全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產基地。楊東文表示,珠三角地區在平板顯示產業鏈建設方面最大的不足是電視用大尺寸液晶面板生產線缺失,第8代及以上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落戶于此,該區域平板顯示領域的產業優勢將會更加突出。
OLED投資要避免主體分散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產能過剩”的擔憂,業界還普遍討論國內的液晶面板建設會否再次落后于已開始興起的下一代顯示技術OLED。楊東文認為,OLED作為下一代顯示技術的發展方向已基本確定,但從目前的技術成熟度來判斷,近3年要產生與液晶面板的競爭力仍不現實。并且國產企業只有介入液晶面板線之后,才能談到OLED生產線的突破,“液晶面板的8成技術或許都可以運用到OLED產業上,這一產業上的投資不至于被浪費掉。”
楊東文還透露,創維也正在“研究是否上量產的OLED生產線”,并且不排除和LGD在OLED產業上合作的機會。不過目前這些戰略仍停留在“研究”階段,針對外電報道指出的LGD“可能將其廣州第8.5代液晶面板線轉換成OLED生產線”的說法,楊東文予以明確否認,“有關各方目前沒有這方面的承諾和想法”。消息則指出,LGD在韓國坡州的8.5代液晶線有可能將改造為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生產線,而不是廣州這條。
楊東文認為,國產企業有望在OLED產業上進一步縮小與海外企業的差距,“需要提醒的是,國內現在的OLED投資也很熱,但如果主體過多,就會導致資源分散,我們的建議是國家要加強這塊的規劃,讓投資主體、人才和資金都能相對集中一些,才能產生更強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