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普通消費者,彩電整機企業的成本增加,勢必會引起對終端產品“價格上漲”的擔憂。不過,這種擔憂是沒有意義的。
研究表明,稅率的調整彩電企業大多數會通過整機或者部件商層面加以吸收。稅率調整發生在全球面板行業過剩的背景下,這是對于面板供應商很不利的局面。面板供應企業為了保持市場占有率很可能傾向于自身吸收上調關稅的市場影響。同時,液晶彩電市場價格競爭非常激烈,二三十元的價格對于數千元的產品也不好進行“具體的漲價操作”,整機企業會傾向于內部吸收這些成本。
不過,無論整機市場是否會因此而價格波動,最終的稅率負擔還是會呈現在終端產品上。其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是2012年春季新品價格下調速度整體會受到影響,而變慢;第二是關稅調整后的液晶電視整體價格下降預期在長期背景必然演化出對增加關稅部分的消化姿勢——也就是說,加稅的影響主要表象不是“漲價”,而是應該降的價不降了,或者下降更為緩慢。
多方措施,關稅調整對國內彩電影響不大
一方面,面板和整機產業在價格下降通道內擁有著很大的吸收“上漲關稅”的空間,另一方面本土自身面板供應能力在增強、整機商的采購渠道多元化,這些方面的綜合作用將抵弱關稅調整對國內彩電市場的影響。
但是,對于出口型的整機彩電業務,尤其是那些采購進口非模組液晶面板做出口銷售的整機業務,則必須面對2%的稅率影響。這一方面不僅關系到品牌企業,也關系到整機企業。
無論2%的關稅是在整機部分,還是上游面板部分被吸收,都會使國內出口企業與完全在國外制造加工的競爭對手產生成本差異——國外企業在國外市場的銷售和制造過程不受國內關稅政策的影響——而對于自身利潤已經微薄的平板整機加工業務2%的稅率不是小數目。即便國內整機企業的國內市場部分能夠有效化解加稅對利潤的沖擊,但是國外業務部分則必須面對更為嚴峻的競爭局勢。
據了解,2011年國內整機彩電產量占全球的四成,其中半數左右用于出口。在2012年,這50%的出口產品中的相當一部分都會受到關稅政策的影響。企業應該在此領域采取更為積極的“保稅”策略,適當應用更多的政策杠桿規避,加稅的不利影響,爭取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主動性,避免國際業務的不必要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