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國產彩電準備好了嗎?日前,工信部發布《數字電視與數字家庭產業“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在2015年之前培育2~3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然而實現這一目標,非一日之功,國產彩電要擠進國際前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深度傳播機構家電分析師劉娟認為,長期以來,國產彩電重市場營銷,而輕品牌和產品本身的經營。國產彩電要實現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品牌和技術是其首先要過的坎。
提到品牌,外資企業給人的一般是高端形象,而國產品牌則一般被認為是中低端產品。當外資品牌也推出中低端產品時,消費者則由于其先前固有的高端形象,心向往之;而國產品牌推出高端產品時,卻無論如何也不能使消費者產生高端產品的形象。
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之前國產企業營銷價格戰損毀了其形象,而消費者一旦對產品形象定位,就很難改變。另外在對外貿易上,國產品牌往往以代工為主,這也造成了國產彩電自身品牌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不足。
在國內,國內企業已經在開始塑造高端品牌,比如,在白電和廚衛方面,海爾將子品牌卡薩帝定位于高端產品,而老板電器也開始與西班牙法格集團合作,推奢侈品牌“帝澤”。然而,彩電行業該如何來做呢?彩電行業在國際又如何提高品牌競爭力呢?除了品牌競爭力不足,在技術上,國產品牌也一直處于劣勢,在研發上跟風外企,沒有自己獨創的東西。
譬如,在電視從CRT向平板轉變過程中,國內企業長期以來缺屏少芯,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平板生產線和芯片生產線了,電視行業又開始向3D和智能化方向發展了。
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也是外資先推出3D,國內企業再推出3D,也沒有誰首先進一步想一想是否可以研制出裸眼3D。另外在智能電視的發展中,兩年的時間里就三換概念。
先是互聯網電視,再是智能電視,接著又出來云電視,概念成分居多,過硬實質較少,即便是以內容為主的云電視,也是由于蘋果等企業開發出了ipad這樣劃時代的產品,國內企業才開始想到需要有內容互動。
從這方面來看,國產企業缺乏一種“無中生有”的創新,陷在了模仿與跟風的怪圈中。然而同樣屬于中國人的企業,臺灣的聯發科在手機行業當初卻可以想到要開發出統一的手機芯片,讓手機整體價格降下來,從而給外資品牌造成沖擊。這值得國產彩電企業深思。
如何實現品牌提升,如何實現“無中生有”的創新,并最終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國產彩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