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以上的OLED發展簡史可知,OLED技術可以分為小分子和高分子兩種主要類型,其結構也并不相同。但是,無論是小分子OLED,還是高分子OLED在薄而透明的具有導電性能的氧化銦錫(ITO膜)陰極與金屬陽極之間都有一個有機發光材料層——這是一種類似于漢堡包的夾心蛋糕式的結構。這個結構層中包括了:空穴傳輸層(HTL)、發光層(EL)與電子傳輸層(ETL)。
其中,陰陽兩極構成的結構式一個標準的晶體二極管的結構,具有單向導電性,適度電壓下的電流驅動。OLED發光本質是電流驅動的。當電力供應至適當電壓時,正極空穴與陰極電荷就會在發光層中結合,產生光亮,依其發光層配方不同產生紅、綠和藍RGB三原色,構成基本色彩。
具體而言,當組件受到直流電(Direct Current;DC)所衍生的順向偏壓時,外加之電壓能量將驅動電子(Electron)與空穴(Hole)分別由陰極與陽極注入組件,當兩者在傳導中相遇、結合,即形成所謂的電子-空穴復合(Electron-Hole Capture)。——實際上真正移動的是電子,電子對空穴的填充,可以看做是空穴的移動:這也是典型的PN結晶體管工作方式。
電子移動過程中,電子填充到空穴位置的整個過程,相當于電子獲得能量(電能)并飛離原來原子的附屬,然后被空穴捕獲,并釋放出原來獲得的能量(光能)。這一過程中若電子自旋(Electron Spin)和基態電子成對,則為單重態(Singlet),其所釋放的光為所謂的熒光(Fluorescence);反之,若激發態電子和基態電子自旋不成對且平行,則稱為三重態(Triplet),其所釋放的光為所謂的磷光(Phosphorescence)。
無論是熒光還是磷光狀態,當電子的狀態位置由激態高能階回到穩態低能階時,其能量將分別以光子(Light Emission)或熱能(Heat Dissipation)(OLED物質分子團的震動)的方式放出,其中光子的部分可被利用當作顯示功能。
Oled的發光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步:1、OLED設備的電池或電源會在OLED兩端施加一個電壓。 2、電流從陰極流向陽極,并經過有機層(電流指電子的流動)。3、陰極向有機分子發射層輸出電子。4、陽極吸收從有機分子傳導層傳來的電子。(這可以視為陽極向傳導層輸出空穴,兩者效果相等。5、在發射層和傳導層的交界處,電子會與空穴結合。6、電子遇到空穴時,會填充空穴(它會落入缺失電子的原子中的某個能級)。7、這一過程發生時,電子會以光子的形式釋放能量。8、OLED發光。
其中,光的顏色取決于發射層有機物分子的類型;光的亮度或強度取決于施加電流的大小。電流越大,光的亮度就越高。OLED分子是依靠接收的空穴電子對的數目來發光,電流大意味著同時移動的電子和空穴數目多——這是一種典型的電流驅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