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目前OLED產業尚未到成熟階段,尤其是在大尺寸產品應用上剛剛起步。但是OLED產業并不是一個新型產業,也不是一個成長期產業,而是一個已經進入爆發期的產業:尤其是從現在(2012年)開始,大尺寸、小尺寸OLED屏幕都將出現爆發性的增長。
首先是,小尺寸OLED顯示技術已經全面成熟,成本日益下降。OLED顯示在手機、平板電腦上表現出的色彩、解析度、對比度和可視角度上的優勢,已經讓傳統液晶顯示技術相形見絀。同時,該領域的整機企業也把采用OLED屏幕作為提升整體產品價值和利潤產出的一個突破點。在這一市場上,雖然三星占據著絕對優勢地位,憑借一條4.5代線,成為了市場大贏家,但是這種局面不會長久。臺灣和大陸地區在小尺寸OLED方面的產能將在未來數年內成翻番式的增長。
另一方面,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到來之前,LG、三星和蘋果公司都在計劃上市OLED大尺寸電視。這些OLED屏幕出自新的8.5代線——完全可以滿足百英寸以內的任何尺寸顯示產品制備的需要。三星和LG在這方面的投資驚人。
業界人士認為,目前三星和LG代表的LCD液晶面板制造商,全部趨向于將已經收回成本、或者進入可能的大修期的韓國和臺灣地區的LCD生產線改造成OLED生產線。而未來市場需要的低價格LCD面板主要由大陸地區新建LCD生產線供應——這一計劃的周期可能是五年左右。也就是未來數年內,平均每年都會有一條高世代OLED生產線投入運營。
事實上,從2009年,三星就已經加大了對OLED投資力度:4.5代線是標志性的成果。從這一刻起,OLED產業就已經進入幾何性的增長時期。未來四五年的時間OLED產品的產值將會超過LCD產品,而真正成為平板顯示產業的王者。
OLED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國內顯示產業市場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國內企業在OLED技術上主要集中在被動顯示技術,主動顯示才剛剛起步。在產品的核心專利、工藝專利、配套企業和上游材料等領域都處于被動局面。
總體而言,在小尺寸被動OLED產業上,國內企業雖然成績不俗,但是依然落后于日本和臺灣地區眾多。但是總主動式OLED小尺寸項目上,國內企業雖然后發制人,但是落后程度并不大,甚至有希望成為全球小尺寸OLED的主要產出地之一。彩虹、京東方、華星光電等企業都有這方面的規劃,而且也都具有投資能力。
而在大尺寸技術上,國內目前只有京東方掌握大尺寸LCD面板技術。而該企業近年業績一直不好,LCD投資主要靠政府支持和金融市場融資完成,而且去年剛剛投產的8.5代線面臨著LCD面板業產能過剩的巨大市場壓力。不過,京東方向OLED過渡是必然的市場選擇。未來,京東方可能繼續建設一條大尺寸LCD面板線和一條中小尺寸OLED面板線,并籌備8代以上的OLED面板線項目(可能來自于首條LCD面板線的升級)。
在大尺寸OLED顯示產業,或者說是面向TV等應用的OLED顯示產業上,我國大陸地區,甚至包括臺灣地區、日本地區的企業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不是技術和專利問題,而是投資規模的問題、是資金實力的問題。以一條全新的8代線OLED面板線計算,動輒需要五六十億美元的投資,或者更多。即便是改造現有的液晶面板線,也還需要二三十億美元的投資。偌大的投資規模大多數企業難以實現是,三星等韓國企業能夠再此方面領先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OLED產業不僅僅是一個面向電視機的產業,包括多種顯示設備、甚至包括投影技術、微型近眼顯示、被動驅動OLED顯示、柔性形式、以及OLED照明和景觀應用等都是OLED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在這些方向上,除了大尺寸產品受到投資巨大的限制外,其它方面首要的瓶頸都是技術性的。
從全球方位來看,OLED產業的核心材料技術掌握在美國和英國企業手中、制程和裝備則與LCD有相似之處,主要掌握在日本、歐美企業手里;同時,OLED技術所涉及到的主要材料科學也多數掌握在歐美和日本企業手中。作為中間屏幕產品的主要產地則是日本、韓國、臺灣和大陸地區。綜合技術實力分析表明,臺灣雖然領先于大陸,但是沒有更本性的差異,韓國則具有更高的一些優勢,同時企業之間比較團結;而日本方面雖然上下游都有涉及、但是企業之間不很團結,實力強大卻也分散;美國方面則主要是上游環節的優勢。
因此,國內OLED產業應該堅持積極備戰終端屏幕市場,做大被動屏幕、小尺寸主動屏幕,在大尺寸主動屏幕上有所積累有龍頭型的項目支撐,同時積極探索上游材料和裝備產業、拓展產業鏈,探索OLED照明市場、并做產業化準備。最終實現在終端市場的被動屏幕、小尺寸屏幕上占據重要位置和較大市場份額,在大尺寸屏幕上和上游材料裝備產業上不落后于人,甚至有一技之長的局面。
目前,國內已經將OLED列為十二五重點發展的產業化技術之一,也是廣東省十二五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和基礎項目。研究數據表明,全球范圍內,手機、平板電腦、PC、TV等主要顯示設備均已經進入向OLED升級的階段。在主動式OLED產業化初期把握機遇,適度加大投入,將有利于我國在上述四大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規模優勢、有利于在上述四大產業的規模優勢的基礎上,提升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實力,實現由大到強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