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企業集體遭遇尷尬
值得注意的是,在智能電視的浪潮中,傳統彩電企業的處境頗為尷尬。盡管傳統彩電廠商已先一步涉足智能電視。在去年和今年的CES展上,三星、LG、索尼等日韓品牌都在力推智能電視,國產品牌的智能電視也已面市。
然而,智能電視對IT和互聯網技術的依賴程度較高,這正是傳統電視廠商的短板。張亞勤曾推測,5年后的智能電視市場將是IT企業唱主角,而非現在的家電廠商。在張亞勤眼中,未來智能電視的產業分工中,美國會占據軟件和核心芯片的優勢。
1月20日,世界三大評極機構之一的穆迪將索尼和松下兩家日系家電巨頭的債務評級分別從A3和A1下調至Baa1及A2,并將其評級前景均列入負面觀察。從表面看,索尼上一財年預虧22.7億美元和松下的凈債務同比上升59億美元是穆迪高舉殺威棒的理由。事實上,不能擺脫傳統電視制造的包袱才是“被降級”的深層動因。
至于中國的電視制造商們,雖然國產電視企業對未來趨勢的敏感度令人稱道,但技術實力的不足、核心芯片受制于人、互聯網資源整合能力和內容的匱乏,都使其在國際競爭中倍感尷尬。盡管一些企業試圖制訂有自己的智能電視標準,且以此為門檻力阻蘋果、谷歌和微軟的侵擾,但中國電視制造商若不投身上述三大操作平臺且充分享用其支持的第三方開發,則根本無力獨自打造如此繁雜的技術集成。而一旦決定歸屬,那么專利的絞索將再度令其只能分食殘羹冷炙。
因而,在產經觀察員劉步塵看來,智能電視雖然是個機會,但是這個機會并不屬于傳統電視企業。人們有理由擔心,中國彩電企業在智能電視上的熱鬧,不過是為IT企業“抬轎子”而已。而家電產業專家羅清啟更是直言,智能電視將加速中國彩電企業的邊緣化,“因為你使用別人的芯片和操作系統,面板也是別人的。我們是被推出,替別人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