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淡出中國市場一年多的日立電視進行了以制造外包為主的模式重塑,一舉推出5種型號的平板電視意欲東山再起。但是半年多過去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無論是在網上家電商城還是線下連鎖店,均難見到日立電視的蹤影。
今年1月,日立宣布,從今年開始,公司將從電視機制造領域撤離,制造業務委托海外工廠進行生產。分析人士認為,日立電視連年虧損,不得已選擇逐步退出該領域,但又心有不甘,期望卷土重來。家電分析師梁振鵬稱,這種一邊走一邊看的“騎墻”心理難以挽救日立的電視產業。
1月3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搜索了京東商城、國美庫巴和蘇寧易購等電商網站,均沒有發現有日立電視機出售。隨后,記者又走訪了廣州市區部分大連鎖實體賣場,也沒有看到日立電視。在廣州市海珠區的一個家電賣場,導購員稱,早就沒有日立電視賣了。
記者以消費者身份電話詢問了日立電視的銷售工作人員,對方稱國美、蘇寧等大連鎖要價太高,所以日立電視只有代理商渠道,在百貨公司、電器商城才有貨。具體到廣州,該工作人員稱出售日立電視的門店有13家。
日立(中國)有限公司公共關系部相關人士在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郵件回復中表示,日立于2011年4月面向華東、華南地區店鋪,以外包生產的形式將新產品再次打入市場。而市場難覓蹤跡是因為“在限定地區及限定地區店鋪進行銷售,以鞏固立足點為最優先考慮!
據悉,作為上世紀60年代進入中國市場最早的電視品牌,日立電視的虧損始于2005年。從2007年到2009年,日立采取了一系列削減固定費用、縮小海外業務以及擴大外部采購等措施,這被外界理解為日立正在逐步轉型其他領域。
根據日立的重組計劃,公司將其電視機制造業務主要委托中國等工廠生產。不過,公司將保留日立品牌,并繼續電視機的開發和銷售等業務。
梁振鵬分析認為,日立電視在公司的整體業務中占比并不大,從早年退出等離子面板業務,然后又同其他企業合并中小液晶面板廠再到整機外包,日立的總體思路是逐步退出電視領域。但是,真正放棄電視業務,日立也并不情愿,而是在徘徊中期待從OLED電視、或者3D電視等新技術革命中獲得反攻的機會。梁振鵬說,這種觀望狀態和矛盾心理讓日立只是力圖維持電視業務,而沒有足夠的動力在該領域進行大量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