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艾瑞咨詢做過一項關于電視機開機率的調查,“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過去三年,北京電視機開機率從70%下降到30%。也就是說,過去100戶家庭中70戶有看電視的習慣,現在只有30多戶。 ”電視,將要去向何方?也許,它將以新的變化,顯示出它存在的價值。
2012年春晚,預示了這種趨勢。這次春晚,一個顯著的變化是,春晚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電視節目了,人們邊看春晚,邊在微博或者論壇上發言,和春晚同時進行的,是微博和論壇上的點評、段子、截圖。這部分內容驅動了觀看,甚至成為春晚的增值部分,像一位豆瓣網友所說的那樣:“今年的春晚實質上是春晚吐槽大會,而且都是直接甩到演員臉上,@一下就是了。 ”網絡提供了目前的電視不可能擁有的體驗,成為電視節目的延伸部分。
可以想象,這種情形還將繼續,而且愈演愈烈,未來的電視機,智能化是大勢所趨,它和電腦、手機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未來的電視,必須是能夠提供交互體驗的,提供更多讓 “觀眾”(姑且還沿用我們這個時代的稱呼)“直接甩到演員臉上”的可能,一部電視劇,可能僅僅因為具備了吐槽可能性而被觀看,所有的內容提供者,都得忍受各種狂暴的評價。
“劇”或者“節目”還存在,卻已經不是過去的“劇”或者“節目”了,演員或者制作者也還存在,卻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內容制造者了,他們依靠交互體驗而生存,得負責到底,得接受一個節目帶來的大量網絡碎片的襲擊。人們借助這種體驗聚集、互相看見、點頭致意,內容提供者也得習慣這種“直接甩到臉上”的處境,這種若無其事的氣氛中,已經讓我們很難判斷,這是暴力,還是一種變相的友好表示。
未來已經降臨了。2012年春晚,已經比調查數據更直接地,說明了未來的樣貌。我們也很難判斷,這是一個最好的時刻,還是如美國埃默里大學的英語教授馬克·鮑爾萊因在《最愚蠢的一代》里所說的那樣:“我們正進入另一個黑暗和無知的時代。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