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彩電銷售高峰將至,中外主流彩電企業集中發力智能電視市場,意欲在智能化的發展中搶先分得一杯羹。其中,國產品牌長虹、康佳TCL在此次智能電視角逐中捷足先登,更是衍生出“智能云電視”概念,進一步搶占市場先機。而外資品牌略顯勢單力薄,僅三星一家在堅持力挺智能電視,到目前為止,日資品牌態度并不明朗,十一期間將難見。
國產品牌集中發力“云電視”積極應戰十一銷售高峰
所謂云電視,除具備目前智能電視所有功能外,還具備軟件可更新,硬件可換代;實時升級,實現內容的無限擴充和升級;雙向互動,用戶可自由點播自己喜歡的節目;安全防衛終端,有效防護個人信息及網絡安全。簡而言之,就是容量的再擴大及運行速度的再提升。
8、9月份國產品牌相繼推出“云電視”新品,創維首家推出“云電視”,并高調宣稱規模量產計劃;海爾隨后推出卡薩帝“云PAD”電視、云智能電視、無尾電視及腦力波電視;康佳聯合中科院獨家打造的智能云電視,首款進入微博電視時代;TCL全面打造“云生活生態圈”,使智能云“飄”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短短半年時間,國產品牌就順利將智能電視升級至云電視概念,并迅速掀起云風暴。國產品牌的技術創新能力及營銷手段可見一斑。同時也表明國產品牌目前已經積極扭轉市場格局,搶占上風。
外資品牌受限政策勢單力薄保守堅持智能電視理念
與國產品牌的熱鬧場面相比,外資品牌仿佛在十一這一銷售旺季前夕顯得冷冷清清。在年初外資領軍企業三星推出智能電視新品后,其他外資品牌并未像以往緊密跟隨,目前真正擁有智能電視產品的外資品牌僅三星、LG兩家韓資企業,在宣傳策略上依然堅持推介智能電視的概念,并無挺進云領域的計劃。日企保守策略依然制約著其中國市場智能云電視發展步伐。
外資智能電視的謹慎表現,主要受限國內政策的不明朗因素影響。早在互聯網電視的發展初期,外資品牌索尼等也曾野心勃勃,期待在這一領域取得與歐美市場同等的熱捧程度。然而廣電總局的一系列限制令的出臺,形成對外資品牌的政策準入壁壘。雖然智能電視的主要功效在于開發式應用平臺,可安裝許多娛樂應用,但政府對于網絡視聽的監管依舊嚴格,不可能達到外資品牌所期望的,任意瀏覽網頁、觀看視頻等效果。吸取前車之鑒,外資品牌在智能電視發展中較為保守。
外資品牌勢單力薄,推廣方面也表現較為謹慎,智能電視新品的上市周期都晚于國產品牌,智能電視產品數量也少于國產品牌,與國產品牌的高調部署十一市場形成鮮明對比。在此次十一前的智能云對決上,相信國產品牌通過充分的市場籌備期,將取得不俗的市場表現。
智能云未來競爭重點聚焦應用平臺建設及標準規范
對于智能云電視的未來競爭重點,云平臺的研發將比硬件的應用更加重要,日后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會體現在云端服務的水平和質量上,誰能把云平臺裝點得更加豐富多彩,誰將在新一輪競爭中勝出。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著名家電專家陸刃波表示,云電視將彩電企業帶向IT化發展,意味著彩電企業間的競爭從產品硬件轉向后臺軟件,能夠快速整合資源,形成“產品群”協同作戰的集團型企業,其平臺優勢將更為明顯。只有單一產品形態的廠商,將無法成為領跑者。據悉近日三星電視邀請全國頂尖開發者進行應用軟件的開發評比,以增強其智能電視產品應用軟件的豐富性。
同時,現階段智能電視標準化問題也是影響智能電視產業發展長遠與否的關鍵。目前,工信部消費電子信息化推進委員會聯合國家廣播電視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推出《彩色電視機信息化指數評測通用規范》,通過對智能電視產品的信息化裝備、功能易用性、人工智能、專家系統等63項指標進行智能五星級評定,其中,開放式操作系統,體感游戲、網頁瀏覽等智能應用和人機交互等指標所占分值比重較高,電視機的音質和畫質屬性也是重點評測的要素。這樣,“智商”就比較客觀地反映了電視機的智能化水平。這也是國內首個針對智能電視產品制定的權威標準,康佳、夏普、海爾、海信等品牌首批檢測結果將于近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