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3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實現扭虧為盈、與深圳市政府合建的華星光電8.5代液晶線項目正式投產、大舉投資涉足礦業尋求多元化,老牌家電企業TCL最近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就這些熱點問題,記者在TCL中報說明會后,與該集團董事長李東生進行了一次近距離對話。
商報:今年以來,幾乎所有機構都調低了彩電的銷售預期,而TCL是惟一一家上調目標的企業,TCL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李東生:目前,我們將彩電全年出貨量從850萬臺調到960萬臺。我們調高銷售目標,是因為我們銷量的基數太低。就是按照我們現在定的960萬臺的目標增長,我們彩電在全球市場份額依然不大,所以現在我們還是恢復性增長。現在,幾大國際面板巨頭設備加工率僅僅達到80%,說明彩電市場需求不足、增長乏力。在今年二季度,幾大機構都調低了全球彩電的銷售預期,包括中國市場。我們想要業績更好些,一是改善產品競爭力,另外要提高產品毛利率。我們的毛利率較低,所以提升的空間也很大。我們未來的目標是追趕日本彩電企業。
商報:為什么您覺得液晶彩電方面超過日資企業有機會?
李東生:有這樣的底氣是因為產業鏈的不斷完善,華星光電的投產對于TCL多媒體業務的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一直在整合上下游的產業鏈。前一段時間,我們已經將TCL光電(模組工廠)并入多媒體,目前TCL已經有了屏-整機-模組完整的產業鏈,希望我們能成為行業內首個全產業鏈的企業。這樣完整的產業鏈有助于我們提升競爭力。而日資企業中只有松下、夏普有完整的產業鏈,其他的企業都不具備,所以我將超越日資彩電企業當做目標。
商報:華星光電在面板行業處于低谷的時候投產是不是“時運不濟”?目前對于華星光電的盈利有沒有什么預期?
李東生:未來,華星光電的利潤會并入上市公司。對于華星光電未來的盈利情況,我想強調兩點,一是項目建設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另外就是面板行業周期性特別強,行業從盈利能力很強到虧損額度很大也是很正常的。到2012年,華星光電項目會實現達產,我們還有一年的調整期。一年之后,公司才會進入正常財務核算的階段。既然進入面板領域,我們必然適應這個波動,即使會有虧損,我們也做好了心理準備。
商報:TCL集團的架構模式未來有調整計劃嗎?
李東生:目前,TCL 多媒體、TCL通訊、華星光電和 TCL家電集團為四大產業,以系統科技事業本部、泰科立集團、新興業務群、投資業務群、翰林匯公司、房地產為六大業務,形成了TCL目前的“4+6”的新產業組織架構。未來,隨著集團的發展,4+N發展模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新的產業我們也會涉足。
商報:目前,各大家電企業都在聚焦三四級市場。未來TCL在這方面有什么舉措嗎?
李東生:我們還是會關注整體市場,但三四級市場我們有一個布局,加大專賣店的投入力度。前幾年,TCL從專賣店經營退了出來,把專賣店交給運營商運作。現在,我們嘗試在6個省把原來的專賣店做一個整合。我們會推動專賣店的發展,這樣也會反過來幫助我們的經銷商和代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