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京東方在北京的8.5代TFT-LCD面板生產線正式投產。8月初,華星光電在深圳的8.5代TFT-LCD面板生產線也將投產。這兩條規劃年產能分別為1300萬片和1400萬片、中國大陸自主設計建設的高世代TFT-LCD面板生產線,正在匯聚成改變全球液晶電視市場競爭格局的一股力量,而與之匯流的還有國內彩電整機企業的產能擴張。
面板:第二季度中國或超日本
據市場調查研究公司DisplaySearch預測,2011年第二季度中國大陸有望在大尺寸TFT-LCD面板產量上超過日本。第二季度,中國大陸平均月產量提高到340萬片,而日本則減少到230萬片,并且從2011年第三季度到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面板產量將持續超過日本。
韓國一直是大尺寸TFT-LCD的最大生產國,產量接近全球一半。中國臺灣占全球總產量的40%。但隨著京東方、華星光電、中電熊貓等中國大陸面板廠商將在年內投入6代線和8.5代線,2012年將進一步擴充生產線,全球液晶競爭格局將發生改變。
DisplaySearch資深分析師ShawnLee認為,中國大陸面板廠的積極擴張將對市場供需平衡、面板價格、面板發展策略和價值鏈關系等產生重要影響。另外,日本面板廠為維持TFT-LCD業務規模開始尋求新解決方案,如面板外包、技術授權、轉移生產中小尺寸面板以及企業融資、合并等。
據預測,到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和臺灣大尺寸TFT-LCD面板出貨量將分別占全球市場份額的6.8%和38.8%。屆時,來自中國的大尺寸TFT-LCD面板出貨量將與韓國基本持平(48.6%)。“而海峽兩岸在平板顯示領域的合作,將增強中國在全球液晶領域的話語權。2011年大陸彩電廠商將從我國臺灣采購3000萬片大尺寸面板,總金額達54億美元。”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秘書長白為民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說。
同時,大陸液晶面板廠商與彩電整機企業也將實現更緊密的合作。京東方執行董事兼總裁陳炎順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京東方8.5代線如果按照預期達到滿負荷出貨,每年將達到1300萬片,其中冠捷每年采購300萬片,300萬片自用,另外700萬片供給其他國內客戶。目前,京東方已與海爾、海信、創維、康佳、長虹等國內彩電廠商簽訂了合作意向書。
液晶電視:中國已占半壁江山
盡管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增速趨緩(同比增長了9%,往年都是30%~40%的增長),但今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達到2.17億臺應該沒有問題,同比增長13%,而且未來幾年,液晶電視出貨量仍將穩步增長,2014年預計將達到2.7億臺。
據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大陸彩電出貨量大約為1.18億臺,占全球彩電出貨量的48%,其中液晶電視將近9000萬臺。估計今年中國大陸境內液晶電視需求量將達到4600萬臺,而總出貨量達到1.08億臺。
在大陸出貨的液晶電視中,我國臺灣代工廠商是重要的貢獻者之一。“除了6家大陸骨干彩電企業外,以冠捷、富士康、緯創、統寶等為代表的臺灣代工企業在大陸也都有工廠,為飛利浦、東芝、日立、索尼等企業生產液晶電視,例如,冠捷每年為品牌企業在大陸生產的液晶電視大約有1000萬臺。去年代工企業生產了將近3600萬臺液晶電視,占大陸出貨量的40%。”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林元芳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
DisplaySearch中國區總監張兵進一步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解釋說,我國臺灣廠商搶占了全球液晶電視代工市場的80%以上份額,主要是為日本和歐美的一些廠商提供貼牌產品,絕對數量為每年5000萬臺左右,約占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的1/4,主要有冠捷、富士康、緯創等。
其實,中國大陸彩電整機廠商也加入到了為日本企業代工的行列。“全球液晶電視增速下滑對日本企業的影響最大,日立、東芝等都把彩電加工交給中國企業來做,從去年開始TCL就為東芝代工。”TCL集團品牌總監梁啟春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
未來:中國擴張步伐不減
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地區液晶電視需求增長趨緩的情況下,日本彩電廠商近期調整了市場策略,加大代工產品的比例。索尼今年液晶電視委外代工比重將由2010年的50%提高到75%,代工數量達2015萬臺。此外,東芝、日立、三洋已把在中國銷售的液晶電視生產由代工廠來完成,日本彩電企業開始從自生產向代工模式轉變。更有甚者,彩電業務一直虧損的日立近日明確表示將出售LED背光技術,通過出售技術獲得數十億日元的收益,希望在下半年其彩電業務能扭虧為盈。
與日本企業紛紛退出或者弱化彩電業務相比,中國彩電廠商近期則加快了擴產的速度。6月17日,TCL宣布將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投資5.6億元建6條液晶電視生產線和4條背光模組整機一體化生產線。
梁啟春說,TCL在內蒙古、新疆等地擴大產能是基于降低綜合成本考慮的。今年TCL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大約為900萬臺,未來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是可以預期的。此外,TCL已經在歐洲、北美市場停止了CRT電視的生產和銷售,在南美、中東等地新興市場也正在逐步實施液晶替代戰略,有望2到3年內全部實現平板化。
除了TCL之外,創維在南京正在建生產基地,長虹也提高了液晶模組的產能。“創維目前生產基地大部分都在深圳、廣州,這次在南京建立生產線,主要是從物流、人力等方面考慮的。當前創維液晶電視整體產能已超過1000萬臺,未來3到5年實現每年10%的增長是有保障的。”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文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
不過,楊東文指出,中國彩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仍然是終端制造,雖然產業發展已出現終端與內容緊密結合的趨勢。未來我國彩電企業應該從簡單組裝加工向以重研發為特征的高端制造轉變。
相比日韓企業,林元芳認為,中國彩電企業的優勢主要表現在3個方:其一是熟悉本土市場,熟悉消費者習慣;其二是綜合配套能力較強,規模優勢、成本優勢突出;其三跟蹤國際前沿技術比較積極,基本上與日韓企業同步,甚至有時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