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統計,今年前4個月,上海關區進口液晶顯示板6141.8萬個,比去年同期下同減少14.2%;價值12.4億美元,下降38.2%,其進口平均價格為每個20.2美元,下跌28%。
一、今年前4個月上海關區液晶顯示板進口主要特點
(一)單月進口量低位反彈,進口平均價格創歷史新低。上海關區液晶顯示板進口量自今年2月份降至2009年2月份以來最低點后,呈現逐月回升,至4月份當月進口1968.1萬個,同、環比分別增加4.3%和26.1%。同期,關區液晶顯示板進口平均價格繼去年7月份同比由漲轉跌后,已連續9個月保持2位數跌幅,至今年4月份已跌至每個15.4美元,同、環比分別下跌44.2%和24.9%,創上海關區液晶顯示板單月進口平均價格歷史新低。
(二)8成以上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一般貿易進口呈現小幅增長。今年前4個月,上海關區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液晶顯示板5241萬個,減少15.5%,占同期關區液晶顯示板進口總量的85.3%。同期,以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物流貨物方式進口658.0萬個,減少8.4%;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液晶顯示板240.6萬個,逆勢小幅增長2%。
(三)外商投資企業占據進口主導地位,私營企業進口量價雙雙大幅下滑。今年前4個月,外商投資企業經上海關區進口液晶顯示板5980萬個,減少13.3%,占同期關區液晶顯示板進口總量的比重高達97.4%,其進口平均價格為每個19.9美元,下跌27.4%。同期,私營企業進口65.5萬個,大幅減少64.8%,進口平均價格為每個17.3美元,下跌42.9%。
(四)自臺灣和韓國原2大市場進口出現不同程度下降,自日本進口快速增長。今年前4個月,上海關區自臺灣和韓國2大市場分別進口液晶顯示板1908萬個和1587萬個,分別減少28.2%和43.7%。同期,自日本進口1148萬個,大幅增加83.2%。自上述3者進口合計占同期關區液晶顯示板進口總量的75.6%。其中,4月份當月自日本進口685.1萬個,激增3.3倍。
二、今年前4個月關區液晶顯示板進口量減價跌的主要原因
(一)下游電視市場銷量回落,降低了對面板的需求。繼去年國內液晶電視銷售爆炸性增長后,今年1季度,我國液晶電視市場的銷售額近4年來首次出現下跌。據奧維咨詢(AVC)統計,今年1季度我國內銷彩電零售規模1046萬臺,同比下降5.2%,零售額394億元,同比下降8.2%[1]。消費市場的降溫,致使電視廠商對液晶顯示板的需求有所下降。
(二)國內面板產量急劇增加,對進口形成一定替代。據群智咨詢∑intell預測,今年中國大陸將以4670萬臺的平板電視出貨量超過北美地區,成為全球最大的平板電視消費區域。除了已經竣工量產的10條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生產線之外,中國大陸另有2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即將量產,另外還有5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線蓄勢待發。預計到2012年中國大陸液晶面板產量占全球產量的比重將由現階段的2.4%提高到20%左右。國內液晶顯示板生產量的快速增長,減少了國內生產企業對進口液晶面板的需求。
(三)面板供過于求現象愈加嚴重,導致價格持續走低。近年來,隨著液晶顯示設備的大面積普及,世界范圍內液晶板生產線大幅增加,產能明顯擴大。據預計,2011年全球面板產能將增長20%以上,而同期全球平板電視的增幅將下降到10%以內,其中北美、歐洲和日本3大市場都將出現同比下降,而國內液晶電視的增幅則將從去年的24%下降到15%以下。液晶面板的嚴重供過于求,致使市場價格持續走低。
三、值得關注的問題及其對策建議
(一)國內面板業核心器件對外依賴程度嚴重,日本地震將影響國內相關行業生產進程。日本除了擁有高世代液晶面板工廠外,更重要的是為全球提供大量上游配件,包括半導體晶元、玻璃基板和芯片等,而這些是液晶面板和制造驅動電路的必要配件。日本在地震后受交通中斷和原材料短缺問題的波及,眾多半導體、液晶面板配套組建生產廠及電子整機企業紛紛停產或減產。如日本玻璃基板占全球35%的市場份額,玻璃基板的生產和運輸受阻,短期內將對面板供給造成影響。而我國面板業缺乏上述器件的核心研發技術和生產能力,致使其生產仍依賴于日本等供應市場。受此影響,我國國內在建高世代面板項目的設備移入時間預計延后3至6個月,國內高世代面板生產自主化進程將產生一定延期。
(二)進口面板價格持續下跌,對國內面板廠商的生產進一步形成競爭壓力。隨著進口液晶顯示板價格的持續走低,對國產液晶顯示板的價格也形成極大的壓制,導致國內部分面板廠商采取減產及延遲投資計劃。如三星電子推遲了蘇州7.5代線的開工時間;LGD推遲了廣州8.5代線的開工時間。目前,LGD的開工率也只有8成。國內面板廠商的生產計劃和生產利潤均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為此,建議:一是引導有實力企業擺脫單純追求規模擴張發展模式,積極發展整合上下游產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鏈條;二是借日本地震產業轉移在即的機會發揮替代效應,引進日本高端產業,加速產品升級換代,搶占高端市場并順勢擴大市場份額;三是通過合理調控和引導增強產業集聚效應,同時避免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狀況的出現,引導行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