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半年,對國內彩電企業來說,可以稱得上是過去10年來最為嚴峻的時刻。以三星、LG為首的外資彩電企業大打價格戰,沖擊國內彩電市場份額。國內彩電企業只得降價迎戰,結果去年年中,國內彩電企業虧聲一片。
不過,國內彩電市場哪個品牌賣得最好?答案卻有點出人意料。日前記者從中怡康發布的“2004-2011年中國平板電視市場概況”報告中獲悉,三洋、松下、東芝、飛利浦、LG等洋品牌在華市場份額總和低于海信一家。自2004年起至今,海信、創維、TCL連續8年穩居中國彩電市場前三位。
國內企業“回暖”
中怡康公布的數據顯示,夏普、三星、索尼等外資品牌,去年市場份額均提升2%左右,而國內彩電品牌的份額則有不同程度下滑。不過今年上半年,這一情況已經出現扭轉。外資彩電品牌里,除夏普市場份額增長0.24%外,其他外資品牌市場份額均出現下滑,而國內彩電企業市場份額則保持穩定。
今年國內彩電企業的一季度財報也顯示,企業利潤逆勢回升。業內人士稱,中國彩電市場一直是國內彩電企業的主陣地,在彩電行業整體從CRT電視向平板電視轉型升級時,由于國內企業沒有掌握上游面板資源,曾經丟失部分市場份額。經過幾年發展,目前平板電視已經成為市場主流,國內彩電企業在品牌塑造、成本管理、售后服務等各方面苦下工夫,終于重新奪回市場主導權。
彩電行業將步入寡頭時代
分析8年數據發現,中國彩電競爭變緩、趨向“平和”,各家市場格局基本穩定,市場集中度持續提高。
中怡康市場研究總監彭煜表示,2005年平板電視在產銷上超過傳統CRT彩電,海信等彩電“后輩”迎頭趕上,而TCL、創維、康佳等曾稱霸CRT彩電時代的霸主卻在大屏幕領域日漸式微。“現在國內彩電市場基本形成5+1格局。海信、長虹、康佳、TCL、創維和海爾。不過海爾比前5強有很大差距。”彭煜稱,“目前從行業競爭角度看,一線品牌的數量顯然過多,最理想的狀態是變成2+3的格局。”
行業專家分析,2011年海信電視的全球出貨量預計將超過1000萬臺,躋身“千萬俱樂部”。而依照彩電前三名當前的增長趨勢來看,預計5年內便會出現類似“冰、空、洗”市場寡頭壟斷的局面,即前三位品牌市場總和累計將超過50%。
決戰智能電視
有意思的是,2004年中國彩電企業集體轉產“數字”電視,而今年又集體轉型智能電視。“在趨于壟斷的過程中,擁有強大技術積累和利潤優勢的企業將脫穎而出,困擾彩電業的“微利”癥結才會得到真正改善。而眼下的智能電視之爭,就是洗牌的關鍵期。”該專家稱。
隨著智能電視開始大范圍普及,各大彩電廠商紛紛進軍智能電視領域,今年年初,三星、LG、索尼等外資品牌不約而同地將智能電視定為今年力推的產品。各大國產彩電巨頭也紛紛致力于電視、手機、電腦之間的互聯互通。
今年3月,長虹3月份發布的全高清智能3D電視可以和電腦、智能手機等設備實現無線多屏終端互聯,實現電視、電腦、智能手機間互相控制。4月,創維跨界發布自己的平板電腦Skypad,實現在智能電視、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的全面布局。聯想也跨界變身彩電制造商,要跟電腦、平板電腦和手機屏幕打通,實現“四屏合一”。
一位彩電企業的管理人士稱,“8年前平板電視的誕生,帶來行業格局顛覆性變化。如今行業又面臨一次大變革,而且競爭者更多。電腦企業、互聯網企業都將參與過來,現在大家都在摸石頭過河。”“就像iPhone誕生前,沒人能預料摩托羅拉和諾基亞能迅速衰敗一樣。但我們都清楚,這是最大的機遇,也是最大的挑戰。跟不上步伐,就只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