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彩電巨大的消費市場帶來的不僅是消費潛力的誘惑,對于彩電企業來說更是營銷能力鍛造的熔爐。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東芝彩電近年的發展境遇清晰的向我們描繪了這一點。作為曾經在中國消費者心中留下難以磨滅印象的東芝彩電,近三年也許是它在中國發展最不愿意回憶的一段歷史。經歷了“豎線門”,自救失敗后,導致了東芝彩電最終寄生于東芝筆記本電腦事業部。筆者認為:東芝最大的問題在于放棄了自救,而選擇尋求外力的幫助,東芝彩電需要的并不是初級的代工能力以及資金支持,而是寄希望于TCL在中國的營銷經驗和渠道能力,但看似龐大的TCL彩電,對于東芝彩電的重整旗鼓并未拿出東芝滿意的良藥,隨著時間的流逝,相反可能會加速東芝彩電中國市場沒落的速度。
東芝彩電有病亂投醫 盲目性凸顯
作為彩電行業曾經的巨頭,東芝在平板電視領域的業績卻一直乏善可陳,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甚至跌出10名以外,而2009年東芝因液晶電視“豎線門” 事件的表現更讓人遺憾,漸漸遠離中國消費者視野,另外由于東芝的產品特色不足、創新不夠、價格優勢不明顯,隨著品牌影響力大幅度下降,市場份額越來越小,其很多產品在中國市場甚至開始慢慢被邊緣化。東芝在發布2011年中國彩電的戰略目標時表示,希望能將原本1%的市場份額提升至5%以上,銷量達到100萬臺。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單憑東芝自己的力量已無法扭轉在中國市場的頹勢,東芝一時陷入迷茫,于是有病亂投醫,希望求助于本土規模最大的彩電企業之一TCL。在2010年10月,重新出現在媒體鏡頭面前的東芝宣布與TCL在廣東惠州成立了東芝視頻產品有限公司,旨在幫助東芝彩電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但筆者強調稱,TCL彩電不但沒有能力幫助東芝彩電,甚至在自己的彩電產品規劃、銷售運營上也存在明顯的不足,此外,TCL李東生公開承認互聯網電視策略存在失誤,以及上半年未充分把握液晶電視產品轉型的市場機遇,后期采用降價清理庫存導致毛利率受到壓縮,多媒體業務全年凈利潤虧損8.57億元,可以說在彩電市場近幾年的策略規劃上還沒有打過一次漂亮的勝仗。
東芝與TCL合作舍本逐末 突圍路難走
與飛利浦的合作不同的是,東芝實行的是與TCL成立合資公司的模式,全面負責東芝在中國彩電市場的銷售,筆者認為,對于做半導體出身的,曾經具有強大、全面的電視技術優勢的東芝而言,這種做法無異于舍本逐末、自掘墳墓。首先,東芝在軟件技術的研發上可圈可點,同樣的液晶屏,經過東芝處理過的畫面在色彩、動態畫面、黑色畫面表現、動態響應等液晶敏感問題上均有很高的提升,但出人意料的是東芝彩電將自身的優勢即軟件技術、外觀等全權托付給了TCL彩電,這樣除了東芝品牌外,其新品中再無東芝彩電的身影,如此一來,東芝彩電的影響力就會逐漸淡化,消費者對于東芝彩電也將很難有正確的認知了;其次,東芝與TCL成立的合資公司由原TCL多媒體中國業務中心渠道發展中心的團隊負責,由于國產品牌對于東芝的理念以及歷史并不契合,并且寄希望于合資公司在沒有產品、時間、資金支持等情況下有好的業績,顯然會困難重重;最后,在彩電業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技術、資金、營銷、渠道各方面到位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但從過去來看,東芝彩電在這方面并不積極,尤其是營銷方面。縱觀東芝彩電近幾年的發展,其缺少的恰恰就是一套具有針對性的、眼下的中國市場策略。
彩電成東芝筆記本附屬產品 或再現飛利浦結果
東芝彩電除了自身的盲目外,還面臨來自國產、日系和韓系品牌的多面夾擊,能否突出重圍增加市場份額暫無定論。從市場情況來看,目前各消費電子產品制造企業三星、LG、索尼、夏普等一線外資品牌都是依靠彩電產品來提升旗下其他產品的品牌形象,而正急于打翻身仗的東芝彩電卻恰恰相反,將東芝彩電歸入個人筆記本電腦事業部,企圖借助東芝筆記本幾年來積累的人氣,重新將東芝彩電拉回國內主力陣營。正是這一本末倒置的做法將東芝彩電推至無比尷尬的境地。筆者表示,目前很難在大眾傳播媒介中見到東芝彩電的蹤影,東芝彩電重組后無作為的方式已經使其陷入被動局面,若不依托自身彩電產品的品牌積淀重拾消費認知,而寄希望于東芝個人電腦產品,其結果也必將導致東芝彩電走向沒落。另外,隨著飛利浦彩電業務賣給冠捷后,在TCL長達數年的彩電OEM業務也就此終結,這次東芝彩電與TCL彩電的合作或將步飛利浦后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