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3月21日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消費品市場去年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8%,增速高于經濟增長。我國居民人均消費品零售額也首次超過1萬元。住房、旅游、教育、汽車、家電等消費熱點貢獻突出。但是另一方面,消費品制造業面臨越來越大的成本壓力。
中國行業企業信息發布中心主任朱新武介紹,在國家政策的作用下,我國家電行業的轉型升級正在穩步推進。
朱新武:2010年我國制造業普遍面臨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增加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利潤空間受到一定程度的壓縮。在這種局面下,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已刻不容緩。
成本上升會否導致價格上漲?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回答說,至少工業消費品市場由于供大于求,甚至存在產能過剩,買方市場格局短期內不會改變,所以雖然有成本壓力推動,但是卻很難轉移到終端消費價格。
姚景源:我前一段時間聽說電視機成本上升,準備漲價,我勸廣大消費者千萬別相信。中國電視機總產量占世界電視機總產量1/3還多,出口的話,張瑞敏講了現在家電利潤比刀片還高。要是賣到國內市場,2006年的時候,我們城市每百戶家庭彩視電視機的擁有量136臺,現在各位不少家里有兩臺了,你說你們家再買放哪兒去,那不得放洗手間去了?家電下鄉弄得農村好像也接近100%了,彩電這種電視機的普及率,還漲價往哪兒賣?
還有專家表示,不排除廠家“明升暗降”的促銷手段,即先漲價,然后再降價促銷,造成降價假象,來促進消費者購買,或者是假借漲價給消費者造成空行,以促成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