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累業績虧損
在歐美主權債務危機沖擊下,歐美市場今年下半年開始持續惡化,而在中國市場LG電子則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節奏,這導致其在所有的外資品牌中受到的沖擊更大。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微博)指出,“LG電子在2007年曾經在中國市場進行過一次對經銷商體系和營銷系統的人員調整,但是主要是與LG電子大中華區總裁禹南均提出的中高端布局有關,而這次顯然是與LG電子的業績有關。”
從全球范圍來看,LG電子的業績2011年以來一直處于虧損的局面,其中手機業務連續6個季度虧損,今年第三季度的虧損甚至上升到1400萬韓元。雖然LG依然是全球手機出貨量排名第三的企業,但是在智能手機領域其已經跌落到5名以外。今年,LG為了扭轉頹勢重磅推出的LG optimus遭到三星Galaxy和蘋果iPhone的狙擊一直沒有作為。
在中國市場,LG電子的手機業務表現更差。2008-2009年,LG借助“巧克力”等個性化手機曾經一度占據中國市場5%的份額,但是據迪信通統計,這一份額目前已經降至不到1%,而且還在持續下降。為此,LG電子調整了其在中國的高管,但情況一直沒有改善。
在液晶電視領域同樣如此。雖然在全球市場LG電子是僅次于三星的品牌,其市場占有率今年第三季度達到13.4%,但是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從來沒有超過5%,目前不僅落后于所有的中國品牌,也落后于夏普、三星、索尼甚至東芝等外資品牌。
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微博)告訴記者,“LG電子目前在中國的業務除了在中高端白電領域還可以外,其他業務都表現難如人意,家電下鄉等政策退出其實對外資品牌影響不大,但是LG電子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這主要是因為LG電子將中國作為主要的面向歐美和亞太的出口制造基地,歐美市場的下滑也導致其在中國工廠的產能閑置,而其員工也必須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
此外,LG電子從2007年開始的中國市場產品的中高端布局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記者了解到,在中國手機市場,LG電子的主力機型終端售價一般在1000元至2000元。羅清啟表示,“在中國消費者看來,LG電子的品牌形象是國外的二線品牌,其產品溢價能力甚至不如中國的海爾、格力等品牌。”
在目前的情況下,LG電子開始調整中國區域的研發和營銷人員,主要是為了降低成本。然而,LG電子要在最大的新興市場包括中國取得突破,其未來還面臨著品牌形象繼續提升的壓力,不過眼前的裁員風波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