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索尼公司宣布下調2011年集團業績預期,凈利潤預期從盈利600億日元下調至虧損9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3億元),連續第4年出現凈虧損。索尼方面給出的解釋稱,虧損是因為液晶電視機價格下跌以及日元升值造成的。
這已經是索尼的電視機業務連續第8年虧損了,事實上在過去的7年間,索尼電視機業務已經虧損了4763億日元(約合387億元人民幣)。今年(2011年)7月,索尼已經下調了2011年度液晶電視出貨規模,從原先預估的2700萬臺下調至2200萬臺。現在的電視機業務已經成為索尼的軟肋,嚴重拖累了索尼的發展。
在老一輩人的眼里,日本電視機一直是優質家電產品的代名詞。電視機產品更是索尼公司的驕傲,1970年,索尼公司的特麗瓏技術不僅使處在破產邊緣的索尼公司起死回生,更使得索尼電視機在全球大賣,為索尼贏得了世界范圍內的聲譽。
作為曾經如日中天的索尼,為何會淪落到如今這步田地?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發表他的看法。
劉步塵:有兩個方面。首先從全球來看,彩電行業本身都不景氣,中國有句成語叫“波濤之下無完卵”,在不景氣的情況下很多企業很難有一個很好的發展效果預期;第二,現在這幾年,日本的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也不夠好,可能跟索尼包括松下這些企業自身的產品戰略和市場戰略也有關系。
從大環境上看,由于美國、日本和歐洲市場的電視機需求下降,電視機產業遭遇了新的發展瓶頸,而且日本的家電制造業也遭遇了來自于中國等國家新興企業的挑戰。從索尼自身來說,在本世紀初,索尼并沒有把業務重心轉向LCD電視機,這導致它的該業務發展一直落后于LG和三星。一個龐大的巨人,沒有及時的在正確的道路上邁出它沉重的腳步。
現在索尼,雖然是后知后覺,但也終于幡然醒悟,或者說在嚴酷的事實面前,它終于開始采取進一步的行動了。索尼從11月起將把電視機業務分拆成外包、LCD電視和下一代電視機三個部分,希望在以后的運營中更加職責分明。
在過去幾年中,索尼已陸續出售位于西班牙、斯洛伐克和墨西哥的多座電視機工廠,并將超過一半的生產工作外包給臺灣鴻海精密等公司。但索尼并不是毫無目的的全盤出售,它仍然保留旗下的四座彩電工廠,分別位于日本、巴西、中國和馬來西亞。
坐以待斃并不是索尼的風格,不要忘記,在1970年,索尼面臨倒閉危機的時候,它就憑借特麗瓏技術起死回生。現在的索尼還有什么出路?從它采取的這些措施里,我們是否能窺測出日本家電企業的經營戰略呢?
劉步塵:這幾年日本的家電企業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它逐步的退出制造領域,將制造交給中國。從中國采購元器件,然后交給中國去生產,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將來更多的是做技術和標準。索尼現在是3D電視的發明者,也是未來的OLED電視的發明者,所以在技術方面他們有很強的優勢。未來他們想繼續發展的話走技術路線,逐步的退出制造領域可能是很好的選擇。
面臨困境的不僅僅是索尼一家家電企業,松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松下在周一(10月31日)曾經宣布,由于重組虧損的電視機業務耗費巨大,預計全年將虧損4200億日元(約合342億人民幣)。現在,松下公司正在實施大規模裁員計劃,預計裁員1.7萬人并關閉70座工廠。同時,它還計劃到2013年年底前,削減近一半產能。
除了索尼和松下,日立已經計劃最早在本財年把所有的電視機制造業務外包。日本的幾大家電企業中,還剩下東芝,它的日子也不好過。在今年的第一季度,東芝公司的運營利潤大降88%。日本家電企業所面臨的,是全行業的虧損。
中國企業獲更多機會 需破解“低價的魔咒”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國的企業正一步步蠶食著日本企業的陣地。同時在日本企業戰略性撤退的情況下,中國企業獲得了更多的機會。3、4年前,國產與進口的平板電視市場份額比重約為3:7,現在剛好倒過來,國產品牌銷售份額達到了70%左右,剩余的30%的陣地也面臨韓系品牌的爭奪。
中國的企業雖然市場份額很高,但是利潤率一直不高,低價策略是它占領市場的法寶,卻沒有給它帶來太多的價值。中國企業應該如何破解這個“低價的魔咒”?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表示,這個問題由來已久。
劉步塵:中國的企業一直走的是低價的路線,低價路線其實是一種迫不得已的做法。首先,品牌議價能力很差,要再走高端路線沒有人認同。另外一個,在產品本身的技術含量方面,中國的企業也是有差距的,不管承認不承認,這一點都是事實存在的。實際上這意味著中國的企業目前無論是在中國市場,還在全球市場,在同類的產品里面走的都是偏低價的路線。如果中國企業品牌形象做的很好了,技術方面也有自己的優勢,那么為什么不走高端路線呢?所以如果站在發展的角度來說,也許有一天我們也能夠誕生出像索尼、西門子這樣的國際品牌,但是現在還沒有。
面對日本家電企業的退卻,并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失敗的事情。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表示,日本在二戰后基本每10年就會有一個產業結構的變換。上世紀50年代,日本最著名的產業為煤炭水泥行業;60年代改為紡織業;70年代鋼鐵業一枝獨秀;80年代中國人熟悉的日本家電走向世界;90年代日本則在汽車業等領域高歌猛進。
有分析認為,日本需要重組家電業務,找到下一個轉換的產業。與此同時,在日元升值、電視面板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日系企業調整在所難免。而中國則是承接的最大市場。更有消息指出,松下電器有意將部分停產的等離子面板設備轉向中國,或者出售給中國的企業。
由此看來,日企撤退并不表明中國家電地位必然提升。日本產業結構10年一換值得借鑒,國內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也面臨過剩,家電市場的競爭處于膠著狀態,日本家電企業的今天很可能就是中國企業的明天。
財經評論員況杰表示,和以前相比,日本的家電企業確實衰落得非常厲害。
況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家電已經不像以前是奢侈類的或者高附加值的產品,現在家電已經是一個很普通的消費品,日本企業以往的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也逐漸不存在了,這是他下降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日本企業有可能把電視機制造業轉移到中國,況杰認為這對中國的企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一個挑戰。
況杰:考驗的就是供應鏈的管理,對于中國家電企業來說這是一個機遇,同時,我們不能盲目追求規模的擴大。彩電領域中還有一些關鍵技術,我們還沒有掌握,雖然是機遇但是同時也是一個挑戰。
索尼現在業績不斷的下滑,同時業務也在進行不斷的整合,索尼公司的總裁表明說以后要“四平合一”,即手機、平板、電腦還有電視機四平合一。對此,況杰認為如果索尼能夠揚長避短,它或許可以實現這個目標。
況杰:索尼是最有可能做到的,從它的技術儲備來說,最大的優勢是內容,他在音樂和影視上具有自己獨有的原創內容。另外,雖然技術等各方面資源儲備最強,但是你是跟著市場走還是市場跟著你走?這是給索尼最大的挑戰,如果他能夠引領市場,那么又可以讓索尼重新再起。索尼有這樣的資源優勢,也有管理體制上的弊端,如果能夠揚長避短,索尼還是有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