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歐盟委員會批準了全球電子產品代工巨頭富士康科技集團收購索尼公司在斯洛伐克和墨西哥的兩家液晶電視生產工廠,同時鴻海集團6日緊急增資旗下位于斯洛伐克的液晶工廠166.41億元新臺幣(合計35億元人民幣)。
根據《金融時報》2010年的最新排名,鴻海集團市值已經成為僅次于臺積電的超大電子制造集團,僅靠OEM/ODM所能獲得的利潤必然不是這個商業帝國的最終夢想,其每一部的舉動都透露出其全產業鏈擴張的意圖。
2009年11月,鴻海集團旗下群創廣電以換股方式合并臺灣第二大液晶面板公司奇美,合并后公司更名為“奇美電子”,2010年鴻海集團“萬馬奔騰”計劃開始推進,加速進入國內家電市場流通領域的步伐。鴻海將渠道規劃分五大領域:賽博數碼的加速擴點,與麥德隆集團聯手設點,以員工返鄉創業為主的萬馬奔騰,與異業結盟的店中店,線上購物的電子商務。
因此,鴻海集團此次收購兩家液晶電視生產工廠,勢必對全球液晶電視制造產業產生影響,就中國市場來說,國內企業將面臨以下四大問題:
將面臨強大的產品出口壓力,鴻海集團承接索尼制造廠后將實現其歐美液晶電視市場的覆蓋,國內品牌勢必將喪失現有的或可能存在的國際品牌OEM訂單。
將面臨外資品牌低成本競爭的壓力,外資品牌10年元旦起推行的低價策略給國內品牌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對此以下外資品牌必然會模仿這條路與鴻海或其他面板廠商展開合作,運動低端產品或低端品牌沖擊國內品牌的市場份額,國內品牌勢必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競爭形勢。
將面臨渠道自由品牌的競爭壓力,隨著渠道經營模式的改變,渠道自由品牌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制造商有可能的“整機產品+品牌”的解決方案成為下一個威脅。
非家電傳統渠道對市場的侵蝕不斷加強,IT賣場、B2C電子商務市場對傳統家電渠道的侵蝕已經形成規模,坐擁全產業鏈的企業勢必在這個競爭中將更加具有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