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彩電市場的發展速度儼然走到了世界的前列,LED電視的推廣風潮還未將市場“捂熱”的當下,3D電視又雄心勃勃的提前闖進了市場角逐的風口浪尖上。樂觀預計2010年全球3D立體電視消費會增至120萬臺左右,2013年增至1560萬臺,到2018年全球3D立體電視的出貨量可望達到6400萬臺。
近日,三星、索尼、LG、TCL、海信、長虹、創維等多個中外主流彩電企業紛紛發布了3D電視產品。然而,相對成熟的3D電影技術向3D電視產業的移植過程卻異常艱辛。與LCD、LED電視相比,3D電視不單純是產品性能的提升,3D電視勢必面臨著整條產業鏈的競爭,包括3D電視芯片、3D眼鏡、3D藍光DVD播放器、3D攝像機以及目前最為匱乏的3D內容的建設。3D是否能創造未來電視的革新奇跡,并引發產業重塑仍需市場檢驗。
技術標準缺失 3D電視規;a短期內難實現
3D電視以低于市場預計價格的低姿態進駐中國彩電市場,讓市場的規;a與普及成為可能。然而,正如當初的數字電視一體機技術標準缺失導致各自為政的結果作為前車之鑒,3D電視中國技術標準的缺失,使得產業鏈上下游的眾多企業還不敢貿然進行大規模生產,產業鏈配套不健全,3D電視產業在國內市場尚未真正啟動。這一問題隨著產品市場普及加速,成為制約市場的瓶頸。
著名家電專家陸刃波表示,近年來很多新興的技術創新電視產品由于標準的缺失,還未成為商品就已被市場所淘汰。目前各家彩電企業的3D電視技術標準良莠不齊,然而3D技術標準盡早統一是決定這一產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讓上游的內容供應商能夠確認未來這一產業的商業空間。
據了解,目前3D電視中國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主要針對終端硬件產品領域,由于中國企業在3D電視技術方面的積累還不夠,同時還涉及到整個廣播電視節目產業鏈的協調工作,所以,3D電視中國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推進得相對緩慢。
過渡技術制約觀看效果 2D轉3D恐誤導消費認知
3D電視所帶來的立體視覺沖擊令人震撼,但能夠帶來如此震撼效果的影片卻鳳毛麟角。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內容的匱乏是制約了3D電視的發展,因此2D轉3D效果的過渡解決方案在彩電企業中應運而生。目前的3D電視都能夠提供2D/3D的功能,即可以看2D片源,又可以體驗3D效果。
據了解,受限片源,目前賣場終端大部分彩電企業都在通過2D片源轉3D效果為消費者做3D演示,然而這種“偽3D”內容的視覺效果較之3D影片仍存在較大差距,從消費者的角度講,也不愿意花大價錢購買3D電視后在家中看虛假立體效果的節目,2D轉3D技術的濫用減弱了消費者對3D的直觀感受,很多消費者認為3D不過如此,這制約了3D電視走進客廳的進程。彩電企業應該將關注焦點集中在3D技術的提升上,并花大力氣推動3D內容的建設。
3D電視企業信心滿滿 若突破瓶頸或將創產業發展商機
即便面臨如此多的市場挑戰,彩電企業并未削弱發展3D電視的信心。在價格上,3D電視顛覆了新興技術推廣初期的曲高和寡,以低姿態迎合消費市場,目前市場上3D電視產品與同規格的LED電視產品價差不足2000;在內容上,很多彩電企業都在積極與內容制造商合作,例如三星與夢工廠建立了全球獨家伙伴關系,還與全球的核心電影和廣播電視供應商一起推進內容平臺的合作,以此帶動3D產業環境的發展和完善;在標準上,國產彩電企業TCL、海信、創維等都在積極配合國家3D電視標準草案的制定工作,計劃完成年限為2011年。
著名家電專家陸刃波認為,從2D到3D,從平面到立體,3D電視的到來,可以說是彩電領域的一場革命。一旦3D電視開始普及,則意味著當前彩電產業鏈的整體切換,將覆蓋3D內容制作、傳輸、存儲以及外接設備的全方位產業鏈,創造巨大的產業商機。美好愿景何時可以實現,尚需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