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電視已經成為如今電視市場的絕對主力,然而平板電視維修換件費用過高一直為消費者所詬病。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平板電視更新過快、廠家技術壟斷和利益的驅使造成了平板電視“天價”換屏的現象。
李先生2008年1月花26800元購買了一臺夏普液晶電視(型號:LCD-52GX3)。一年多后,液晶屏上就出現一條20厘米長、3厘米寬的陰影,不到一個星期時間,陰影長度又增長了10厘米左右。2009年11月19日,李先生致電夏普商貿(中國)有限公司,對方稱公司資料庫沒有李先生的資料,并說產品已過保修期,修理費用要自己負責。李先生所在城市的夏普維修人員說換日本原裝屏要2萬多元。“號稱液晶之父的夏普屏難道就只有僅僅1年多的壽命?”李先生不禁產生懷疑。
與李先生有著同樣困惑的消費者,在3·15消費電子投訴網等各大家電網站并不鮮見,且投訴均集中于夏普、東芝、三星等外資品牌。到底是送修還是重買,對消費者來說實在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以同款47寸液晶電視為例,2007年的售價約1萬元,2009年出現故障已過了廠家規定的保修期,消費者只能自掏腰包,而維修只有換屏,但要花近萬元,目前同尺寸的產品市場價也不過5千元,換屏還不如再買臺新的。在這種情況下,那臺只用了1年多的液晶該如何處理?
“平板電視產品的生命周期短,價格下降迅猛,一旦出現故障還按照前兩年的維修標準收費。”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認為,技術更新速度與維修標準調整不同步,消費者顯然難以接受。
按照國家“三包”的有關規定,電視機整機需包修1年,主要部件則包修3年。但平板電視自上市以來就“游離”于“三包”規定之外,生產廠家往往稱平板電視屬高科技產品,對主要部件只包修1-2年,個別廠家甚至將顯示屏排除在主要部件之外。
“就液晶電視的價格構成來看,如果賣價為1萬元的話,其中面板的成本將為7000元左右,其他配件占比相對較小。”家電觀察家劉步塵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說,與傳統CRT電視相比,液晶、等離子平板電視在技術上有許多根本性的不同,其電路幾乎都集中在一個顯示屏上,而以顯示屏為代表的核心技術,自主品牌廠商基本全靠進口,僅此一項就占整機成本的60%-70%。即使是合資品牌,顯示屏的許多材料也大都依靠上游企業提供,占用的成本也很高。而一旦出現問題基本上都屬于不可逆損壞,整個顯示屏就算廢了,在平板電視日益微利的情況下,沒有哪家企業愿意背上售后的“大包袱”,只好將它甩給消費者了。
目前,將售后服務外包給第三方的服務公司來解決,是眾多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上普遍采取的一種措施。陸刃波指出,這種專業化分工并沒有錯,但中國市場情況太復雜,由于外資企業精力有限,缺乏對于服務機構行為的監督和檢查,很容易引發由于服務不當對品牌造成傷害,甚至還會引發其它投訴問題。
雖然廠家有難處,但消費者顯然并沒有替它們背包袱的義務。平板電視產業要想取得新的突破,除了技術升級外,最為關鍵的就是徹底改善平板電視售后服務水平。若高投訴率與高維修成本的局面得不到根本改變,平板電視勢必會墮落成“一次性消費品”,這既會傷及整個平板產業的信譽,更會動搖產業發展的根基。
針對平板電視售后服務問題不斷蔓延的現狀,國家商務部已發布了由中國家用電器維修協會編寫的《家用平板電視接收機安裝和維修服務技術規范》,以規范平板電視維修市場,并試圖改變這一行業的潛在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