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以來,眾多國內電視品牌、以及LG、夏普等外資品牌都發布了自己的3D電視產品,而為了搶占五一商機,提高在高端消費著心目中的影響力,目前,一些電視廠商已經在蘇寧、國美等家電賣場鋪貨。可以說,很多電視廠商在3D電視領域的布局已經開始全面提速。不過,3D電視在內容方面的欠缺,以及消費者對3D電視在技術成熟度存有疑慮,比如能否解決頭暈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3D電視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3D內容建設有待加強
如果說《阿凡達》成功煽起了全民對電影3D技術的好感,《愛麗絲夢游仙境》鞏固了這一市場,那么繼續跟風的《諸神之戰》等“強行3D”片,則有將辛苦建立的群眾口碑毀滅的可能。真正的3D片源需要通過雙攝像頭通過一定的視差進行拍攝,把普通攝像機拍攝的2D片源, 通過特定的算法模擬出的3D效果永遠趕不上兩臺攝像機拍攝的真正的3D效果。
而近期上映的《諸神之戰》就是一部通過2D轉3D技術在后期生成的“3D”影片。其在3D效果上的表現讓很多滿懷期望的影迷倍感失望。很多觀看完該片的影迷表示,《諸神之戰》完全失去了3D大片應用的震撼人心的效果,就像在看呆板的立體貼畫。“全片最立體的就屬字幕了。”一些看過2D和3D兩種版本《諸神之戰》的海外影迷則稱,2D版的《諸神之戰》是最好的。
對于消費者來說,如果不能夠讓體驗到真正的3D視聽效果,2D轉3D技術是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只是3D廠商的一種商業手段而已。在3D電視領域同樣如此。《諸神之戰》這類的“偽3D”影片的后期3D合成費平均每部也在千萬級美元左右,效果尚且不盡如人意,而單憑2D轉3D技術實時地將普通的電視節目轉換成具有3D效果節目的觀賞體驗就可想而知。
對于這種濫用2D轉3D技術后期合成3D效果,而不是花大價錢投資3D技術的做法,《阿凡達》的導演卡梅隆也表示出了憂心:真正的3D技術已日臻成熟,眾多公司完全可以從技術上出發做真正的3D。如此依靠于電腦后期合成的做法實在是在走回頭路,破壞了3D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的好感,終會自取滅亡。
內容是3D電視發展普及的核心,但這絕非意味著我們要去縱容“偽3D”內容。從消費者的角度講,也不愿意花大價錢購買3D電視后在家中看虛假立體效果的節目。目前的3D電視都能夠提供2D/3D的功能,即可以看2D片源,又可以體驗3D效果。如果手頭上沒有合適的3D片源,消費者完全可以觀看普通的2D節目。而且,隨著3D電視市場占有率的提升,內容建設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比如,LG、索尼等電視廠商都已經開始與上游的內容供應商開展合作,以推出更多真正的3D片源;南非足球世界杯期間比賽轉播商也會進行3D轉播;在國內,也已有電視臺表示將會著手籌建3D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