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面對歐盟對全球液晶面板巨頭們的巨額處罰,眾多中國彩電企業不知是該拍手叫好,還是暗中叫苦。
據了解,在2001年10月到2006年2月間,LGD、奇美、友達等五大液晶面板巨頭操縱液晶顯示器價格,在這6年間中國彩電企業的采購規模已超過500億美元。不過,由于缺乏對上游核心部件的議價權,一些國內彩電企業為了獲得穩定的面板供應,只能處在“敢怒不敢言”的尷尬狀態中。
此外,無法及時保障的供貨量和時間,還讓不少國內彩電企業損失了市場銷售的最佳時期。日前,隨著被譽為中國彩電業最賺錢的企業——創維數碼凈利潤下降三成的半年報結果公布,國內彩電業在今年整體經營質量的下滑或成定局。行業性的庫存危機、不斷下滑的市場需求以及液晶面板價格的持續下降,讓國內彩電業集體步入新10年拐點。
實際上,長虹集團董事長趙勇早在2000年第一次掌舵長虹時就注意到液晶、等離子等新型顯示技術并著手準備,但由于職位變動當時未能實施。而在趙勇2004年出任長虹集團董事長時就提出“如果不能做屏,長虹還不如不做彩電”的觀點,在其提出的“三坐標”戰略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就是布局上游核心部件領域,在經過短暫的籌備后,2006年長虹終于通過跨國并購來邁出了進軍上游的第一步。
2007年,長虹在四川綿陽投資上馬中國首條等離子屏生產線,并在2010年初實現了年產能216萬片的全球第三的等離子面板產能。同時與友達建立液晶模組的合資公司,并在下一代顯示技術OLED開始布局。
在長虹帶動下,在國家電子信息振興與調整規劃以及彩電戰略轉型的政策推動下,TCL、海信等彩電廠商從液晶模組開始布局上游,而在4萬億元投資計劃的推動下,華星光電、京東方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也開始布局,三星、LG、夏普等外資企業也紛紛搶灘中國高世代液晶面板市場。
今年11月下旬,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這個被外界稱為新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的決定,將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七大新興產業作為下一步投資的重點,其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中強調要著力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軟件、高端服務器等核心基礎產業。
長虹集團新聞發言人劉海中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當時我們進軍等離子屏在行業中有很大的爭議,有的嘲笑長虹在自取滅亡,有的質疑長虹有沒有做屏的技術實力,但是從今天來看我們的決策是正確的,也是超前的。”
據悉,2010年初總產能達到216萬片的虹歐等離子屏一期工程全面投產,同時虹歐等離子一期擴產項目啟動,計劃形成300萬片的年產能,并在擴能基礎上通過后期建設最終形成600萬片產能,成為全球前三大等離子面板制造商。當前長虹等離子面板產品的單日最高綜合良品率已經達到91.21%,較高的良品率以及產業鏈的本土化使等離子電視的市場優勢更加明顯。
與此同時,全球等離子電視市場2010年第二季度開始出現了轉機,由此前的連續下滑到出現大幅增長,Displaysearch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等離子電視出貨量同比增長35%至480萬臺,第二季度也同比增長53%,而液晶電視出貨量增長只有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