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元旦臨近,各地廣電運營商紛紛啟動了新一輪的升級,原有機頂盒用戶用舊的機頂盒加上400-800元不等的初裝費,可換取雙向高清機頂盒,用戶可收看多個高清頻道節目,同時獲得點播、回看等互動服務。
然而有業內人士表示,機頂盒升級可緩解部分市場壓力,并未從根本上解決目前的市場困局,之前困擾運營商的盈利問題、困擾供應商和用戶的市場分割問題依然存在,機頂盒的未來發展形勢依然不明朗。
升級實為解決盈利模式難題
據悉,此次升級在不同的地區,方式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區的用戶可以選擇將舊的單向標清機頂盒升級為雙向標清,或者雙向高清,而有的地區用戶則只有雙向高清一種選擇,但不論何種方式,升級已是大勢所趨。
有業內人士指出,雙向升級既是三網融合帶來的必然要求,也是廣電運營商的無奈之舉,由于在舊的單向機頂盒上的巨大投入遲遲不見回報,新的互動服務被運營商視作創收的救命稻草。
據了解,我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約4500萬,單投放的機頂盒價值就已達到200億數字,若要完成后期全部整轉,至少還需要1000億的投資。由于廣電運營商自身資金有限,因此采用免費發放機頂盒的方式吸引用戶,通過基本的電視費和增值服務來獲得利潤回報。但目前,真正能夠帶來大量盈利的數字電視增值業務仍然缺乏。
而與運營商利益緊密綁定的供應商則更為辛苦,由于采用免費贈送機頂盒,供應商實際上是自己墊錢做生意,在業內,6個月能收回賬款是幸運的,9個月收到錢是普遍的現象,跨年度的賬也不足為奇。
因此,巨大的盈利壓力使得運營商只能通過對基本收視費提價、對機頂盒升級等方式來不斷籌集資金,但這樣一來反而走向了歧途,本該發揮內容優勢提升增值服務水平的廣電,卻整日思考如何從用戶口袋中掏錢,以彌補自身和供應商的虧損,本末倒置。
于己于人,運營商應有新思維
其實,機頂盒的弊端和作為過渡產品的定位,早已被業內和社會公認,用戶對其畫質不佳、操作不便、不美觀、不省事的抱怨也頻頻出現,但運營商和供應商的利益鏈條和機頂盒這一沉重包袱,使得無人敢放棄這一巨大的存量市場,在這過程中,用戶免不了要經歷一輪輪的折騰、重復承擔看電視的成本。
不可否認,在數字電視的推廣過程中,廣電強推機頂盒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數字電視的普及,但也造就了一大堆問題,因此對于增量市場,更應該考慮引入市場的力量,將用何種方式看電視的決定權交還給消費者,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是用機頂盒還是用一體機,讓消費者有機會方便、省事地收看真正的高清電視節目。
從廣電自身利益來講,繼續押注機頂盒也可能面臨風險。目前,廣電的高清機頂盒所采用的芯片性能與電信的IPTV機頂盒芯片已經趨于一致,僅僅多了一個高頻頭,這樣一來,廣電的高清數字電視機頂盒還可以接收電信的IPTV信號。在理論上,僅改變機頂盒軟件的功能,廣電用戶就可直接變成電信的IPTV用戶,而電信的IPTV機頂盒因為沒有高頻頭,不能變成廣電的用戶。因此,廣電繼續推動機頂盒的高清升級,很可能會給電信不用送機頂盒就能開展高清互動業務的機會。
因此,對于增量市場,是否還要繼續押寶機頂盒?從用戶利益出發,是否應該更多地考慮一體機的用戶需求?從自身利益出發,是否有辦法應對機頂盒留給競爭對手的機會?這些都將是廣電運營商值得深思的問題。